清朝最出名的四位人物,我们一般将其称之为“三帝一后”,三帝指的是创造了康乾盛世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而一后自然是权柄滔天的慈禧太后了。
如今我们对慈禧太后的评价,大多褒贬不一,历史中的慈禧太后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看一看她在人生最后一天的所作所为,或许就能有答案了。
1908年11月14日,还没到四十岁的光绪帝突然去世了,虽然朝廷上下都十分地震惊,但也没出什么大乱子。因为光绪帝一生都没能执掌大权,所以他的去世并没有动摇清朝统治的根基,大权在握的慈禧太后甚至连一丝悲伤都没有,很快就处理起光绪帝的丧事来。
光绪帝并不是慈禧太后的亲生儿子,而是慈禧从其他亲王那里找来的一个傀儡皇帝罢了,所以慈禧太后对这位皇帝并没有太多感情可言。戊戌变法期间,两人甚至还因为政见不同而起了很大的冲突,光绪帝势单力薄,最终还是没能斗得过慈禧。
此后几年间,慈禧太后对光绪帝的看管愈加严格,无法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光绪帝日日郁郁寡欢,在戊戌变法十年后,光绪帝便去世了。
那么光绪帝的死是不是慈禧一手造成的呢?这个并没有明确的证据,但从慈禧太后没有一点悲痛地办理丧事,甚至还不让太医前来验明光绪帝死亡的原因来看,许多人都猜测或许光绪帝是被慈禧害死的。
巧妙地是,光绪帝的去世后的第二天,慈禧太后也毫无征兆地去世了。慈禧太后的去世很快引发了清朝内部的大动荡,以至于让刚登上皇位的溥仪屁股还没坐热几年,就被推下了台。
慈禧太后的去世谁都没有预料到,甚至慈禧本人,也没有想到自己会在某个平凡的一天突然去世。
1908年11月15日,光绪帝去世的第二天,这天的慈禧太后和往常一样,早早地起来处理光绪帝的后事,或许是为了像世人表达自己对光绪帝去世的哀痛之情,慈禧太后脸上还作出了一丝丝的悲伤。
无论这份悲伤是不是真的,慈禧满心里想得都是如何尽快安定光绪去世后的大清朝廷,于是慈禧召来朝中重臣吩咐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是安排溥仪登基成为新皇帝。虽然慈禧太后才是大清的真正掌权人,但毕竟慈禧不是武则天,还是需要有一个台面上的皇帝来供自己操控。而年仅两岁的溥仪无疑是最佳人选,作为道光帝的曾孙子,溥仪登基也可以说是名正言顺。
第二件事是交待大臣们以后不可让女人干预朝政。这句话由慈禧来说莫名地有一丝丝的搞笑意味,慈禧本人就是女人,手中握有大清最大的权力,却不让其他女人干预国政,不知是因为慈禧本人的政治智慧还是另有他因,才让慈禧说出了这么一番话。
第三件事,慈禧太后交待大臣们不可让宦官在朝中专权。这件事也是曾发生在慈禧身上的一件大事,慈禧太后最宠爱的太监李莲英便是凭借着慈禧太后对他的宠爱因而权倾朝野,办了许多坏事,自此之后慈禧对宦官专权之事便十分敏感。
交代完理清朝政的三条大事后,下午慈禧突然感觉自己胸闷气短,似乎是大限之日要到了,赶忙请御医前来,但一番医治之后却没有什么效果。当天傍晚,她就去世了,而且她还往自己口中含了一颗夜明珠,慈禧太后的骤然离世,宫廷内外顿时一片慌乱,大臣们也始料未及,没想到早上还在处理政务的慈禧,会去世的这么突然。
而且慈禧太后并没有留下遗言,但她交待地三件事,无疑成为了大清下一步前进方向的遗言。有人说慈禧太后交待地三件事,就是因为她感觉自己马上也要驾鹤西去了,所以才那么说的。但从扶持溥仪上位来看,慈禧应该是还想继续垂帘听政的。
溥仪当时才两岁,也有其它年龄适合的皇帝人选,慈禧偏偏让溥仪上台,很明显就是能够保证自己以后继续垂帘听政,执掌大权。至于后面两条,则是慈禧用一辈子总结出来的经验,大多数女人都没有处理朝政的能力与果断,如果让女人或者宦官专权,或许大清就真的要葬送了。
虽然慈禧一生的黑点很多,但也不能把清政府腐败无能的责任都推拖到慈禧太后的身上,她在政治方面有很高的自信,即使把大权交还给光绪帝,光绪也不一定能够将清朝治理地更好。
反而是慈禧太后一直在朝中与外国势力、改良派势力斡旋,才保证了内忧外患下的大清相对稳定,正因如此,慈禧太后在位期间的大清还能保持统治地位,而慈禧去世四年后,大清便灭亡了。
但慈禧不明白的是长痛不如短痛的道理,与其让清朝苟延残喘地延续寿命,不如将权力交给更有能力的阶级与党派来行使,这也正是慈禧太后政治局限性的体现。
慈禧的一生传故事非常多,这样一位大权在握的皇太后,历史上也就那么两三位女人能达到这样的高度。与沉溺酒色的皇帝的不同,慈禧的昏庸并不体现在她骄奢淫逸方面,而是每天处理朝政井井有条,有时甚至在深夜还思考国家大事。她的昏庸在那个时代,谁都无法避免。
因此现在对慈禧的评价,也渐渐从全面抹黑到理性看待过渡。但历史总要向前看,我们也要吸取慈禧太后的教训,积极地顺应历史发展的规律。慈禧太后的去世,让大清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折断了,而她最后一天所嘱托的三件事,直到现在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