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疯癫史鉴
机会不会上门来找人,只有人去找机会。清朝名将赵良栋很好的诠释了这句话,相传他在带兵攻打密树关的时候,军队已经安营扎寨正准备吃饭休息,赵良栋突然下令转移营地。
将士们劳累了一天,对赵良栋这道毫无目标的命令非常抗拒,整个队伍满是怨念。赵良栋也不怕军队哗变,再次传令立刻转移,违者斩立决。
军队的将士这才不情不愿的拔营起寨,在更高的地方建立营地。刚刚转移完毕天上忽然下起瓢泼大雨,很快就淹没了之前的营地,搬得再晚一些后果不堪设想。
这神异的一幕让军队的将领对赵良栋佩服不已,甚至将他称作孔明再世,赵良栋却没有故弄玄虚,他很谦逊的说自己只是上厕所时偶然间看到了蚂蚁群聚搬家,才意识到气候的变化知道天将下雨。
《论语》中孔子多次提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没有安身立命的本事,就算得到了优越的地位,也很难保持下去。
常言说相由心生,一个人如果没有足够的思想内涵,穿上龙袍也不像太子。很多因缘巧合一夜暴富的人,没有与之匹配的创收能力,不久就在各种诱惑之下把自己的财富挥霍的一干二净,走上了无比凄惨的道路。
赵良栋看蚂蚁搬家避免军队被大雨淹没,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如果没有扎实的生活能力和带兵能力,他意识不到大雨的降临,更无法及时驱使疲惫的军队。
赵良栋能够有这样的名人轶事流传于世,得益于他的领导地位。但人家这将军之位却也不是白得的,赵良栋并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幸运儿。
赵良栋出生在宁夏,少年时念过几年书,因为家庭条件一般没能坚持下去,当时赵良栋混迹在乡里早出晚归跟大多数老百姓没什么区别,完全没有前途可言。
直到顺治二年,清军平定陕西的时候,赵良栋才有了激情和热血,毅然决然的应募参军。赵良栋要没有人脉和背景,在陕甘总督孟乔芳麾下,跟着大军一路征战。
从秦州到巩昌,赵良栋在血肉横飞的战场中立下汗马功劳,短短三年时间,从一个小小的士兵爬上了高台游击的位置。
随后赵良栋跟随洪承畴征讨云南、贵州。康熙元年,赵良栋被擢升为云南广罗总兵,先后剿平马乃、陇纳、水西等地苗族起义。
赵良栋的地位一半的打出来的,另一半却是争出来的。
康熙二十年,大将军彰泰率领四十万大军屯聚在昆明城归化寺,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率领军队死守昆明,两军陷入僵持的状态。
赵良栋率军赶到后,立刻斗志昂扬的向彰泰请战。当天晚上就率领军队进攻南坝,并夺取浮桥,一路打到昆明城下。彰泰认为赵良栋兵力疲惫不适宜久战,赵良栋却说:"我军死战所得,怎能让给别人?"
彰泰为了避免贻误战机,只好下令全军出击,跟迎战的叛军在桂花寺大战。最终吴世璠兵败自杀,云南平定。
赵良栋打仗的时候身先士卒,打完之后把自己的军功算的清清楚楚跟谁也不客气。赵良栋因与朱衣客、王进宝等人争论军功,惹恼康熙被贬为銮仪使。
赵良栋不服,于康熙二十二年,康熙二十七年两次入朝自述战功,为自己和部将争取权益。赵良栋不光跟同僚争,跟自己的顶头上司也争。
康熙三十四年,赵良栋再次上疏,称自己的战功被大将军图海、彰泰、大学士明珠等人隐瞒。这三位不论是身份还是地位,都远高于赵良栋这样的汉族草根将领。
在满清封建王朝,赵良栋这种争论军功的行为到处树敌,危险性极高。一不小心就会被人排挤陷害,遭受无妄之灾。即使放现代,赵良栋这样争功论赏的人,也是一个被大多数人嫌弃的愣头青。
功劳都是领导的,同事都得是团结的,这似乎是一个墨守的潜规则。任何打破规矩的刺儿头都要受到排挤。
但是反过来想想,十个手指头还有长有短。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谁不想得到更高的地位占据更多的资源,竞争是一种无可避免的事情。
前苏联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斯捷尔纳克曾说过,生活是一个宏伟的竞技场,大家尽可以在那里进行夺取胜利的较量,但必须老老实实地遵守比赛规则。
赵良栋很好的遵循了争功的基本原则,他知道自己有一个很开明的领导。每次入朝都只是一五一十的表述自己的功劳,等待康熙拍板决定。不攻击弹劾同僚,所以每次上疏都为自己争取到了更大的权益。
俗话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在一个合适的条件下,大大方方的把自己的问题和需求摆出来,才能得到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如果自以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了损失,还瞻前顾后的把问题憋在心理。这所谓的委屈迟早会变成杀人的药剂。
赵良栋出身微末,凭本事一路征战,为自己争抢到了上位的机会。但他并不是只懂得一味争抢的人。他深知进退有度,才不至进退维谷。清军攻破昆明后,其他将领都争相掠夺财物,只有赵良栋所在军队对地方一无所取。
据清史稿记载康熙曾说,良栋伟男子,著有功绩。操守颇好,恢复云南,秋毫无犯,在武臣中可谓良将矣。
人活这一辈子,人情世故难以避免。社会的潜规则纷繁复杂让人难以抗拒,与其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到处跟人抱怨。不如尽早练就一双慧眼,从早已厮杀成红海的竞争中发现机会并努力的争取,在这个僧多粥少的世界过上更好的生活。
感谢你的耐心阅读,感觉还不错的话还请花费几秒钟时间点赞或评论支奖励一下,如果愿意关注那就更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