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战神拿破仑曾列举了欧洲历史上的七位顶级名将,说只要把这七大高手当作楷模,学习七大高手的战场“必杀技”,就是成为名将的秘诀!拿破仑很厚道,在这七大高手中他只列了一位他的法国同胞,此君就是被誉为“军神”的17世纪法国大元帅蒂雷纳子爵(也有译为“杜伦尼”或“屠云尼”)——路易十四时代法兰西最锋利的宝剑!
蒂雷纳出身显赫名门,外公是领导荷兰独立的奥兰治亲王“沉默者”威廉,老爸是法国色当公爵,舅舅莫里斯将军也是欧洲名将。
蒂雷纳自幼体弱多病,但由于家庭影响,对军事甚是喜爱,尤其对亚历山大大帝和凯撒的显赫武功十分着迷。13岁时蒂雷纳就加入舅舅的军队当兵;14岁时,蒂雷纳第一次上战场,参加布瓦勒达克围城战,初露锋芒,晋升上尉。
19岁时,蒂雷纳加入法国军队,担任步兵团长。此时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国际大战——三十年战争正在火热进行,战争中的名将瑞典国王古斯塔夫、神圣罗马帝国的蒂利伯爵、华伦斯坦公爵相继死去,法国成了这次大战的主角,它摆下四个战场,与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展开厮杀!大战为蒂雷纳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在与西班牙军队的对抗中,蒂雷纳成功地攻克了拉莫特要塞,并沿莱茵河畔一路挺进到意大利!
战争中,蒂雷纳逐渐形成了他的用兵特色——谨慎时比谁都谨慎,大胆时比谁都大胆,尤其擅长以少胜多,以弱破强,占得先机,出奇制胜!
蒂雷纳真正开始扬名,在1639年意大利北部隆巴第独立指挥的皮埃蒙特(Piedmont)进攻战。他先是佯攻亚历山大里亚(Alexandria)要塞,等皮埃蒙特各地的守军闻讯组成援军前来解围,蒂雷纳故意在要塞包围圈外围留下一个缝隙,放援军进城,请君入瓮。之后,他却不去攻城,只留下少数部队监视要塞守军,指挥主力攻占守备空虚的意大利北部名城都灵。
1642年,仍在意大利战场的蒂雷纳已经是法军意大利军团的副总司令。当时法国宫廷贵族一次反对首相红衣主教黎塞留的密谋败露之后,蒂雷纳那个继承色当公爵爵位的哥哥受牵连被捕,后来虽然释放,但是作为交换条件,不得不交出了色当公爵领地。因为这件事,蒂雷纳多多少少也受些牵连。1643年,法国国王路易十叁病死,年仅5岁的路易十四登基,由母亲安娜摄政(就是大仲马小说《叁个火枪手》里那位首饰送给了情夫英国白金汉公爵,不得不派火枪手秘密取回来的法国王后),实权掌握在1642年黎塞留病死后继任首相的马萨林手中。1643年5月16日,蒂雷纳获得法国元帅权杖。
1644年,蒂雷纳受命危难之际,独立指挥法国莱茵战场。蒂雷纳一生都是一个非常好学,善于总结经验的人。这时的蒂雷纳,已经从叁位上司和有经验的将领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按照他本人的回忆录的说法,他从莫里斯亲王舅舅那里学到了如何选择阵地,和进行围城战的技巧;从伯恩哈德那里学到了不骄不馁的气度,和随时总结经验的习惯;从瓦勒泰那里学到了怎样与士兵交流。现在,是轮到他来运用这些经验,独立应付复杂的局势的时候了。
让蒂雷纳沮丧的是,他这次接手的这支军队,新败不久,士气低落,而且法国本土拒绝增援。这一点让我很费解:既然莱茵河战场是主战场,为什么法国要分兵于四个战场而不突出重点呢?如果是因为朝廷并不信任蒂雷纳,那么为什么又让他出任主战场一支主力军团的统帅呢?自来成霸业者,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种主次不分,半心半意的做法,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欧洲军事学普遍的战略指导水准,当时只有极个别的军事天才才能不囿于这种通病。
蒂雷纳花了四个月的时间整顿部队,然后从洛林出击,小胜一支帝国方面巴伐利亚选帝侯的军队,提高了士气。于是他率领这支军队出发面临一次真正的考验,以5千步兵,5千骑兵,20门大炮的实力,试图解边境重镇弗赖堡之围。他的对手是帝国方面巴伐利亚军主力Mercey元帅。但是他的军团素质仍然太差,打不起硬仗,蒂雷纳首次独立指挥一个战场,却出师不利,又丢了弗赖堡,法国宫廷震动,马上派来一位刚刚在法国东北战场取得辉煌胜利的年轻王族将军,带1万兵力前来增援,并接替蒂雷纳的指挥权。这位新来的将军,就是孔代亲王。蒂雷纳和孔代的恩恩怨怨,将从此开始,并纠缠30年之久。
孔代接到增援蒂雷纳的命令,以其一贯的雷厉风行作风,率一万法军昼夜兼程,13天行军180英里(现在看来不算什么,但在那个时代是个了不起的速度了)与蒂雷纳会合,并立即成为全军统帅,他手下除了蒂雷纳,还有其他几位法军元帅。尽管孔代比蒂雷纳年轻10岁,当时年仅23,战场经验也不足,但是蒂雷纳并没有显露出任何嫉妒的迹象。相反,两人惺惺相惜,都能认识到对方的才华,很快成了私人朋友。
会合以后,法军开始向对手,Mercy元帅的帝国巴伐利亚军所占领的坚固阵地发动强攻,两人各指挥一翼,蒂雷纳在左,孔代在右,法军原本士气不高,孔代手下的士兵一度被巴伐利亚军的炮火打散,孔代本人竟然亲自带领身边的法国将军们上阵冲锋,重整队形攻下敌军的堡垒。这次战役总的来说,法军没有取得压倒性的胜利,但是孔代的咄咄逼人的气势吓住了对手,当夜Mercy元帅率手下撤出战场,承认法军的胜利。第二天,法军追上巴伐利亚军,又一次强攻敌方预设阵地,还是没有取得突破,但是巴伐利亚军又一次撤退,在那个时代,习惯上谁先撤离战场,就算失败了。但是当地的地形不宜法军穷追不舍,於是蒂雷纳献计,经过孔代同意,两人分兵,蒂雷纳带人顺莱茵河而下,直取对岸的战略要塞菲利普斯堡(Phillipsburg)和美因茨地区(Meinz)。这次胜利意义重大,从此以后1百年,每次法军侵入德意志的土地,都是由菲利普斯堡出发,这里成了法军开疆拓土的战略基地。
1648年,法国取得了三十年战争的最终胜利,但这并不代表着“天下太平”。刚获得外战胜利的法国又发生了内乱,蒂雷纳先是扮演了一阵子反政府“叛逆”(投石党运动)的角色,后又转而效忠国王政府,率军与“叛逆”作战。
这次蒂雷纳要对付的“叛逆”非等闲之辈,而且还是蒂雷纳的老熟人老战友,他就是当时法国最富盛名的将军孔代亲王。此时孔代亲王已和法国的敌人西班牙结盟,反对自己的国王。蒂雷纳和孔代亲王这对老友各为其主,展开了沙场上的高手PK。
俗话说“二虎相争,必有一伤”,这次伤的是谁?答曰:孔代亲王!蒂雷纳在与孔代亲王的对决中虽也有挫败,但多数是胜利,总的来说占据上风!如果说蒂雷纳之前打的胜仗都是未逢强手,质量不高,那么这次击败孔代亲王,可算经典力作了!
1658年,蒂雷纳在敦克尔刻之战中与英军联合,干掉和俘虏了6500名西班牙士兵,自己只损失了400人,这次战役的胜利对法国胜利结束战争起到了关键作用。1660年,他被路易十四封为至高荣耀的“大元帅”(法国历史上只有四位军人获此殊荣)。
1672年,路易十四又发动了荷兰战争,蒂雷纳奉命率军入侵荷兰和德意志,这时的蒂雷纳已经60岁了,但他宝刀不老,雄风犹在,依旧使用他那先发制人、出其不意的战术,于1674年率领法军渡过莱茵河,连续取得辛斯海姆之战和恩茨海姆之战的胜利。
1674年底到1675年初,蒂雷纳搞了一次颇有创意的冬季奇袭战,干掉了阿尔萨斯的敌军。然而就在战争快要胜利结束的时候,蒂雷纳不幸遭难。1675年7月27日,他在侦察时被一颗炮弹击中,壮烈了,时年63岁。路易十四的一把利剑折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