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一共当了13年的皇帝,这个在位时间总体上看确实不太长。在大清朝仅仅比咸丰帝和宣统长了那么一点点;如果跟雍正他爸爸康熙以及雍正他儿子乾隆比的话,那就显得太短了,康熙在位61年、乾隆实际在位60年。
不过不管从史料上的记载来看,还是从实际执政效果来看的话,雍正都是一位了不起的皇帝,也被称为给大清朝“续命的皇帝”。
大家都知道清朝历史上有一个所谓的“康乾盛世”的存在,如果要是没有雍正的励精图治的话——康乾盛世恐怕也不会存在了。
雍正登上皇位的整个过程比他爸爸康熙、他儿子乾隆可谓是:困难的多了。大家都知道:
康熙末年发生了著名的“九龙夺嫡”事件,整个过程那是极其复杂的、康熙的儿子们可谓是经历了一场漫长的储位争夺战的,例如:太子两立两废;很多阿哥先后被送进宗人府等等。
其实雍是一直到最后时刻才在储位争夺战中胜出、才当上康熙的接班人的。这样一来,雍正在长期的磨练和斗争中也被培养得很成熟了、能力也有了。说白了就是:雍正是大清朝唯一被“培养到位”而登上皇位的接班者了——雍正即位的时候已经45岁高龄了。
现在来看的话,45岁也许是正值壮年,各方面都处于春秋鼎盛时期。可是在古代的话,45岁已经算是个高龄了,一般民间百姓的平均寿命不超过40岁;历朝历代的皇帝的平均寿命也没有超过四十岁。
很多人肯定以为:康熙那是一个妥妥的雄主、应该叫做康熙大帝的。可是康熙留给雍正的确实是一个标准的“乱摊子”而已。
康熙帝在历史上以及群众心中的评价应该是比较高的,他在位的时候干了一系列的大事情。
例如:消灭了“三藩”的隐患,收复了台湾,强势挫败俄国侵略者,保护了黑龙江地区的主权,面对西北崛起的噶尔丹,康熙发动了三次征伐,最终扼杀了噶尔丹东进的计划等等。
大家看看这些功劳基本上都集中在了扩张领土、搞定边疆的事情上,都是需要打仗的。不好意思了,古代打仗是最花钱的,往往一项后勤补给、军马粮草的补给就会让财政负担不起的。
汉武帝大家都是知道的,他不断地对匈奴用兵,最终导致他把他爷爷、他爸爸积攒下来的盈余全部打完了、打没有了。
康熙除了连年用兵导致国库比较空虚以外,到了晚年的时候头脑也开始不太正常了。这好像是一个定律了,一般只要皇帝到了晚年或者岁数比较大以后,往往都会昏招频出起来。
康熙到了晚年的时候也出现了这样的问题,例如:开始享受生活和人生,多次下江南旅游;另外就是开始不信任何人,连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发生了长达数年的“九龙夺嫡”事件等等。
由于康熙晚年的时候储位之争异常的激烈,朝中的大臣们也纷纷选边站、选个阿哥进行投靠。这样一来,康熙末期的时候朝廷内部斗争异常激烈、贪腐现象也越演越烈了起来。
在康熙五十七年的时候,准噶尔部又开始卷土重来了起来,对边境进行了大规模的进犯。其实准噶尔部对大清朝的威胁一直到康熙死的时候都没有完全结束,后来还是乾隆帝彻底摆平了这个事情。
总之一句话,雍正即位的时候,大清朝那属于:内部国库空虚、朝政比较的贪腐、各种矛盾和斗争都异常的激烈等等。
雍正即位以后确实干了很多大事、很多有利于清朝统治的大事
不得不说,雍正皇帝在历史上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虽然他在位只有短短的13年的时间,可还是干了很多事情的,不过这干的所有事情的本质目的只有一个:加强皇权、强化大清朝的统治。但是也从侧面发展了生产、降低了群众负担等等。
这里要顺便辟个谣,很多人应该都看过一部电视机叫做《甄嬛传》的。在那部电视剧里面,雍正仿佛工作很轻松、每天都在处理后宫的那些乱七八糟的女人之间的事情。
其实现实中的雍正是非常的勤政的、干活是非常卖命的,在历史上是公认的“劳模皇帝”。按照史书记载:雍正在位13年的时间里面,单单是批奏章就写了1700万的字了,平均每天要写4000字左右的各种意见、决定、批示等等。
大家不要忘了,当时可没有键盘打字、当时用的都是毛笔了。清朝皇帝的私生活管理是极其严格的,例如:宠信妃子的时间是固定的、一般妃子们必须一丝不挂才能上龙床、皇帝只能在皇后寝宫过夜别的妃子那里则不行等等。
由此可见:甄嬛传里面描写的雍正的私生活大部分都是杜撰出来的,大家试想一下:雍正帝哪有时间、哪有精力天天流连于花丛之中哦!
我们下面一起来看看:雍正在这13年里面干了点什么呢?雍正皇帝总共干了四件大事,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创立军机处、改土归流。
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雍正要干这四件事情。我先简单地说一下吧!
前面分析过了:雍正的父亲康熙是一代雄主,对外摆平了无数的威胁也极大地扩张了大清朝的影响力等等。此外,康熙还干了一件大事,康熙宣布了永不加赋的决定,这意思就是:后面的皇帝不能在擅自加税了。
可是没办法,打仗需要钱、修水利也需要钱,干啥大事都是需要钱的。雍正从康熙那里接过来的摊子可以用四个字形容:国库空虚。雍正即位以后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国库空虚的事情了。
摊丁入亩的本质就是增加大清朝的国库收入,意思很简单:人头税不收了,一起改收田地税。田多的人多交、田少的人少交。主要原因是:当时的一些豪强们人口虽然少,可是田地很多,这样按原来的分税制的话,大清朝的收入就变少了。
火耗归公也是同样的道理,以前收税是以银两为主的。这样一来,在兑换、熔铸、保存、运解的过程中就会有一定损耗,故征税时会有一定附加费来弥补这些损耗。
此项附加费称"耗羡"或"火耗",作为地方办公及官吏们的额外收入。这种损耗到底是多少呢?其实也没有个准确的数字,一般地方官府就开始在其中大肆地捞取好处了。
这样就变相地增加了群众的负担而国库也并没有收到这笔钱。实行"耗羡归公"以后,将此项附加费变为固定税额。往后所得的税款,除办公费用外,由国库统一处理。
上面这两项措施目的在于增加国库的财政收入,因为康熙留下的国库实在是太空了。但是大家都知道:中间商越多、差价也就越多,火耗归公以后确实极大地减轻了群众们的税赋负担的。
雍正开启的另外两项措施是:创立军机处和改土归流。
清朝实行的和明朝一样的模式——没有宰相制。雍正创立了军机处这种模式,找一批军机大臣为皇帝出谋划策、然后把皇帝的旨意迅速落实下去。
雍正为了进一步的了解下面真实的情况,还推行了“专折秘奏”政策,意思是让下面的官员有事可以直接告诉雍正,然后直接发号施令给具体的人员——省去了很多中间环节。
其实说白了这些措施的本质目的也只有一个:让清朝的皇帝更加专权而已,防止大权旁落。
至于改土归流那就更是如此了,当时西南地方的一些土司不服从大清朝的领导。雍正往后就把这些个土司直接给撤了,他们管辖的地方归朝廷统一管理。
雍正在位时期的四大改革措施其实本质目的只有一个:加强皇权、提高财政收入和加强皇帝的权力都是为了让雍正皇帝更加能够把大位坐稳、皇权更加集中。
不过在雍正这一系列的措施之下:大清朝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国库开始充盈起来、群众的负担变低了、皇权又一次被加强了。
我还是那句话:康乾盛世的三个皇帝中,雍正绝对是一个顶梁柱一般的存在,要是没有雍正的励精图治——也就没有所谓的康乾盛世了。
雍正死了以后把大位传给了大名鼎鼎、同时又是争议不断的乾隆了。这哥们目前在历史上的评价那是属于极度不咋地的状态。乾隆接过来的是一个“盛世”,可是经过60多年的治理和折腾以后,传给嘉庆的却是一个危机四伏的大清朝。
乾隆被大家饱受诟病的有四个事情:
一是,继续加大文字狱的力度,从而达到了封建社会的最高峰,终于让所有人都不干提出反对意见甚至是建议了。
二是、乾隆因为自己的自大和骄傲,无情地拒绝了:英国特使马嘎尔尼的通商与合作的要求。后来人家直接带着先进的武器来谈了,这就叫做:好好说不行,非要动手你才听。
三是、用圣旨的形式固定了一个大清朝的基本国策:闭关锁国。这一次从1779年开始的闭关锁国政策,直接导致了我们在1840年的挨打。
四是,乾隆朝晚期的时候,他开始宠幸和珅一类的官员,把大清朝内部搞的是乌烟瘴气、吏治又开始败坏了起来。
总之一句话,雍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皇帝,所谓的康乾盛世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康熙属于是种树的、雍正属于是让树茁壮成长的、乾隆又是来破坏树的根基的了。
说白了就是:建立家的是康熙、勤俭持家积累财富的是雍正、败家的就是乾隆了。我还是那句话:没有雍正的话,所谓的康乾盛世估计根本都不会出现的。
我们再来探讨一下:为什么雍正在位时间很短呢?
前面我已经分析过了,雍正的在位时间不算短了,前后加起来也有13年了。说句不该说的话,这样的在位时间那是处于一个刚刚好的状态。一个皇帝在位时间短了很多政策推行不下去的、可是时间太长了的话,往往最后就是一地的鸡毛了。
历史上绝大部分在位时间比较长的皇帝到了晚年的时候,往往都是昏招频出的状态了,例如:汉朝的汉武帝、唐朝的李隆基、清朝的康熙和乾隆等等。
这些在位时间长的皇帝一般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年轻的时候都是励精图治的明君、雄主,往往随着年纪的增长就开始不思进取、居功自傲起来,开始把整个帝国带入另外一个深渊了。
雍正在位的时间让很多人感觉比较短大概有三个原因:
一是,雍正的父亲、雍正的儿子在位时间太长了,导致雍正帝看起来在位时间不是很长;
二是,雍正继承皇位的时候已经45岁了,古代皇帝的平均寿命才40岁不到,在位13年其实也还可以了。虽然看起来在位的时间确实不长,但是人家即位的时候岁数已经很大了。
三是,正是因为雍正比较靠谱、比较勤政而且能干活、会干活等等。于是乎有很多人都觉得雍正在位时间长一点的话,恐怕后面大清朝的结局就会不一样了。
这也是自古以来大家对于帝王们的一个悖论:所谓的好皇帝总是容易昙花一现的。其实正是因为他们在位时间短、弊端还没有暴露出来,没有机会做坏事,才是大家心中的好皇帝。
可是诸如唐玄宗、康熙、乾隆这些在位时间超过五十年的皇帝,虽然曾经做过伟大的壮举,最终也还是难逃人性的因果,晚年往往都是一地鸡毛的存在。
最后我想说,人性这个东西是谁也逃不掉的魔咒、没有例外、没有特殊的。大部分皇帝往往在年轻的时候都想干一些好事和励精图治的事。可是随着年纪的增长,随着对死亡的恐惧、对失去权力的恐惧越来越深,往往最后到了晚年的时候就会表现出昏招频出的状态了。
顺便说一句:历史是一面镜子,他就真实的摆在那里的;关键就看照不照这面镜子、怎么照以及照了以后怎么做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