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庄太后,是清朝历史上杰出的女政治家,素有谋略和手段。比如在多尔衮一事上,虽然不知她是否真的下嫁,但为了自己和儿子顺治,她当时必定是委曲求全。
在与儿子顺治相处的时间里,她坚决反对其独宠董鄂妃,就是害怕董鄂妃魅惑君王,令顺治不务正业,甚至为此不惜与儿子反目。在册立继承人的时候,顺治本属意皇次子福全,是孝庄坚决支持皇三子玄烨,并在之后对其细心教导,才有了后来的康熙帝。
可以说在清初政治舞台上,不能少了孝庄太后的身影。然而就在康熙皇帝年幼,正是孝庄做主的时候,朝中却出现一位权臣,他便是大名鼎鼎的鳌拜。
说来也奇怪,孝庄太后并非等闲之辈,她花了那么多心思去培养孙儿康熙,为何眼看孙子年幼,而鳌拜独自坐大,她却置之不理呢?
康熙继位主要是孝庄的意思,加上改为任用辅政大臣的方式,将宗室诸王排除在外,避免了多尔衮事件的重演。而清朝的八旗制度,又抑制了这些辅臣想废君自立的可能。如此一来,皇权便更加集中。
这个时候,所有政务都有辅政大臣为皇帝分担,他们有参与商议的权利。等他们达成一致后,再请示康熙或孝庄,一经同意,便会以皇帝的名义下发谕旨。由此可见,在康熙尚未亲政之前,孝庄太皇太后才是最后的决策人。
四大辅臣原本相互制约,但随着时间流逝,这种平衡渐渐被打破。首先四位辅政大臣中,苏克萨哈是来自正白旗的,而其余三人皆来自两黄旗。两黄旗与正白旗之间,一直存在隔阂,这种隔阂演变成辅臣鳌拜与苏克萨哈之间的斗争。
鳌拜欺负康熙年幼,不将其放在眼里,借由圈地一事排除异己,将反对他的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三人处死。此时得到同样来自两黄旗的索尼与遏必隆的支持,苏克萨哈担心惹祸上身,只好沉默不语。
这时候,孝庄太皇太后并没有置之不理,她眼见鳌拜嚣张跋扈,于是决定为康熙选后。表面为选后,实际她最后选择的,是首辅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之所以这样做,就是为了借索尼打压鳌拜。
然而到了康熙六年六月,索尼病逝,这是孝庄及康熙都无法掌控的。遏必隆本来就是棵墙头草,此时早已依附鳌拜。苏克萨哈孤掌难鸣,只得任由鳌拜宰割。就这样,鳌拜又陷害苏克萨哈将其处死,进一步扩充势力。
到了这个时候,皇权与辅臣之间的弊端就出来了,康熙与孝庄也都知道,再不能坐视不理。然而事实鳌拜已然一家独大,朝中遍布其党羽,倘若贸然对付他,恐怕会非常不利。
再怎么说,孝庄也经历过多尔衮独揽朝政的时期,鳌拜相较于多尔衮来说,威胁要轻得多。所以这个时候,孝庄和康熙并不会直接对付鳌拜,而是纵容他,让其放松警惕。
索尼去世后不久,14岁的康熙帝正式亲政。两年后,康熙设计擒拿鳌拜,念及鳌拜功劳,免死罪改拘禁,最终鳌拜死于禁所。遏必隆因为长期勾结鳌拜,被削去太师、一等公爵位。紧接着,康熙为当初被鳌拜害死的苏克萨哈等人平反,开始实操朝政大权。
可以说,在铲除鳌拜这件事上,孝庄绝对不会置之不理。只是表面上,她和康熙都不能直接与鳌拜对立。别说康熙亲政之前,大事皆由孝庄做主,就算是康熙亲政后,许多事务都要率先请示祖母,他曾经说过:
“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极之恩,毕生难报。”
由此可见,像对付鳌拜这种大事,祖孙俩私下早有谋划,若无孝庄的支持,康熙不敢冒这么大险。因此孝庄表面上的“置之不理”,恰好展现了她的谋略和手段。的确像康熙所说,如果没有祖母的培养,他无法成为备受后世赞誉的千古一帝。
(参考文献《清史稿》《清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