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三十年正月十四日,道光帝召集重臣开启秘密立储的锦匣,里面一共有两道圣谕,一为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二为封皇六子奕訢为恭亲王。之后道光帝驾崩,皇四子奕詝继承皇位,改元咸丰。
道光之所以会写两道谕旨,是因为他内心一直十分纠结。他一共有九个儿子,其中前三个都在他立储之前去世,皇四子奕詝就变成了长子。另外,皇五子又被过继给了嘉庆第三子绵恺为嗣,因此皇六子奕訢就成为他第二大的儿子。加上后来的皇七子、皇八子、皇九子都还年幼,所以储君的人选,就落到奕詝和奕訢头上。
但实际上,咸丰奕詝各方面都不如恭亲王奕訢。首先在长相上,奕詝小时候得过天花,所以脸上留下麻子。其次身体上,奕詝狩猎时坠马,结果留下残疾。最后在能力上,奕訢比奕詝聪明,文武双全,甚至还会发明创造。
由此可见,奕訢各方面都要比哥哥优秀,而奕詝比较占优势的地方,一来他年纪较长,二来他孝顺,这点深得道光喜爱。但总的来说,道光也认为奕訢更为优秀,只是碍于奕詝“长且贤”,所以他才犹豫不决。
那么为何奕詝能够继位,成为后来的咸丰皇帝呢?这全靠他有位好老师,硬是帮他夺得了皇位,具体怎么回事呢?
奕詝比奕訢早一年读书,老师是杜受田,奕訢的老师为卓秉恬。杜受田家世显赫,杜家以“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闻名华夏,更有“书香官宦门第,进士多人之家”的美誉。而他本人则是道光年间的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充上书房总师傅。
杜受田身为皇四子奕詝的老师,他深知奕詝文韬武略都比不上奕訢,可是道光心中却看好奕訢。为了避免废长立幼引发的皇室内乱,杜受田便决定要帮助奕詝继承皇位。
他认为如果和奕訢实实在在比能力,奕詝是输定了,于是他建议其以仁孝之心取胜。就好比有一天,道光带领诸位皇子狩猎,目的就是想见见皇子们的实力。奕訢的实力自然不用说,他很快就捕获了很多猎物,道光很是满意。
然而奕詝却一箭不发,一只猎物都没有捕到。道光觉得奇怪,就问他为何如此,奕詝按照老师事先教他的回答道:
“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
道光一听儿子如此有仁心,真是难得,随即夸赞他:
“此真帝者之言!”
经过这件事后,道光的心就开始偏向奕詝了,不过最终让他下定决心,还是在道光晚年生病时。当时道光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于是再次召见两位皇子,想最后考验他们一次。
在去见道光之前,两位皇子的老师都对他们进行了叮嘱。奕訢的老师希望他尽情展露自己的才能,以才能取胜,所以到时候道光问什么就答什么。而杜受田知道,不管道光问什么问题,奕訢肯定都会答得更好,既然不能露锋,那便只好藏拙。于是他建议奕詝,到时候什么都不要说,只管跪着哭就是了。
二人到了父亲面前,道光先是对奕訢提问,后者果然对答如流。当问到奕詝的时候,他却迟迟没有回答,哭了半天才憋出一句:
“儿臣日夜对上苍祈祷,惟愿皇阿玛早日康复,此乃国家万民之幸,儿臣之幸也。”
道光在病痛之中,听到儿子如此暖心的话,哪里还受得了,于是心中认定奕詝仁孝,是储君的最佳人选。史书记载:
“道光帝大悦,谓皇四子仁孝,储位遂定。”
就这样,奕詝最后顺利继承了皇位,这一切都得益于他有个好老师。而杜受田能够帮助奕詝夺得皇位,正是因为他抓住了道光的痛点,知道道光最看重的是什么。奕訢虽然各方面都强过哥哥,可他的老师恰恰忽略了人最重要的情感。在道光病危之际,最在乎的已经不是什么才能,仅仅是儿子对自己的孝心罢了。
杜受田帮助咸丰顺利继位,后者登基后,也没有忘记老师的教导之恩,于是随即下诏:
“朕自八岁入学读书,仰蒙皇考特谕杜受田为朕讲习讨论。十余年来,启迪多方,恪勤罔懈受益良多。允宜特沛殊恩,以崇硕学。杜受田著赏加太子太傅衔。”
之后咸丰将杜受田视为自己最重要的辅臣,任何国家大事都要与老师商议。林则徐、周天爵等人,都是在杜受田的引荐下得到重用的。
咸丰元年,山东一带发生严重洪灾,杜受田不忍家乡百姓受灾,于是自请前往山东赈灾。他到这里后昼夜劳顿,不久患上肝症,可是在奏报灾情时,他对自己的病情只字不提。同年七月九日,杜受田病逝,享年66岁。
老师去世后,咸丰帝悲痛万分,带领大臣亲自到杜宅祭奠,伏在棺木上痛哭不止。按照清朝制度,给大臣定谥号,需先由大臣商议,然后礼部奏请,最后由皇帝定夺。可是咸丰却跳过一系列步骤,直接给老师定了最高荣誉的谥号“文正”,并追赠太师大学士。
太师大学士和文正,是人臣中最高级的一种册封。其中“文正”,是古代文人做官以后,都渴望能够得到的谥号,可得到的人并不多。历史上谥号为文正的,大多是被后世敬仰的大家,比如范仲淹、李东阳等等。而清朝自嘉庆以来,被追封为太师大学士的人,仅有杜受田一人而已。
(参考文献《清实录》《上谕档》《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