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乱世出豪杰,有不少仁人志士奋起于战火之中,崛起于危难之间。在我们中华民族亡国灭种之际,就有不少这样的人怀着一腔热血,投笔从戎,奔赴前线。但还有一群人,在另一种“前线”上化作千万雄狮,用自己的智慧助国家一臂之力。这群人就是在抗战时期,奋战在科研前线的爱国科学家们。
战争是两个国家国力与科技的比拼,往往科研方面的重大的突破能决定战争的走向。正如二战时计算机之父图灵,通过对“图灵机”的研究与改进,破解了德军情报,让优势偏向了盟军阵营。在中国,李承干就是这样的人,得益于洋务运动。少年李承干被送往日本求学,学成归来后,从事汉阳兵工厂工程师一职,不久又调任至金陵机器局任工务科科长。
洋务运动时期的金陵机器,曾是当时龙头老大,但进入民国后,由于工厂上
下风气糜乱,工厂一度面临停产。李承干上任后力图革新,组织技术骨干详细制定各零部件尺寸,推进工厂标准化作业。但想要改革必然会触及到一部分人的利益,当时的金陵厂长恶人先告状,反而诬陷李承干贪污和破坏公物。可那个时代还是有公正可言的,主管监察的兵工署调查后不仅还了李承干清白还抓捕了贪污腐败的原厂长。
在兵工署的支持下,李承干成为了金陵机器局的一把手。在他的带领下,金陵机器局攻破了不少技术难关,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恢复了往日的生机。可李承干仍不满足,在他的坚持下,原本全依靠进口的迫击炮得以国产化。从他金陵机器局生产出来的迫击炮不仅精度大大提高,成本还不及原来的一半。
正当金陵机器局的事业如火中天的时候,全面抗战打响了。日军疯狂的推进速度令大部分工厂措手不及,不少工厂因此元气大伤,大量器材、图纸毁于日军的轰炸中。而金陵机器局在李承干的带领下,整个迁厂行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仅用16个昼夜就将工厂4000多吨设备和原材料分门别类的整理好运出城外。
工厂迁出后,李承干率先提出了“开工第一、出货第一”的口号,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重新恢复生产,当月就产出了40挺重机枪运往前线。
就在这样的精神引领下,金陵兵工厂发展迅速,兼并多家兵工厂后,升级为二十一兵工厂。这段时期内,李承干不忘技术上的革新与改造,重新设计改造了中正式步枪和马克沁重机枪。更是在抗战后期,设计出了“攻守利器”——120mm迫击炮。这种迫击炮不仅最大射程有三公里,而且射击轨迹多变,方便运输和携带,深受将士们的喜爱。
金陵兵工厂在李承干的带领下生产了大半个中国军队轻武器,而他面对这亿万军费仍葆初心,几十年如一日的过着清贫的生活,为了国家的军工大业而终身未娶。
建国后,出任国家计量局局长的他仍过着这种清贫的生活,与手下工人们一同挤在12平的单身宿舍里生活。1958年12月,李老在会议过程中突发心脏病,享年71岁。在他死后人们从他皮夹里发现了遗书,上面写道“我年老血压高,当随时有晕倒之虞。为此我留几句话给我的朋友和我的弟妹如下:我的遗体可送给协和医院或北京医学院学生做实习解剖之用,或者就地火葬,用不着装殓,也不要开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