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凡说起李鸿章,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提起叶志超,却鲜少有人知道,偶有知道的,也只记得他“狂奔五百里跑回国内”。叶志超为李鸿章爱将,英勇善战,屡建奇功,被李鸿章所倚重。可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叶志超的逃跑,让他臭名远扬。
叶志超自小父母去世,与舅父生活,虽然生活贫困,但不影响叶志超长成一个健壮的小伙,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青年时成了乡团里的一名伙夫,凭着魁梧的身材和天生的大力,破格允许参战。
在这次战斗中,叶志超的表现非凡,极其勇猛。战斗初始,叶志超的腰部就被击中了,就在大家以为他死了的时候,他竟然出人意料地又站了起来,然后冲向太平军。
这让乡团教头很是赞赏,相信他
经过了几场战斗之后,叶志超有了自信,认为在地方的乡团干不出什么名堂,于是转而投靠了张树声的淮军。入了淮军的叶志超延续在地方乡团的光辉战绩,几乎他参与的战斗都大获全胜。
凭借着自己傲人的战绩,叶志超的晋升之路就没有停止过,官位直到直隶提督同时兼任北洋防军的翼长。因为战功显赫,还被赐予了额浑巴图鲁的名号。叶志超这一路从普通的士兵成为直隶提督,那可是实打实打出来的。
可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叶志超为何却成了一个逃兵,背负了臭名呢?公元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无力镇压,作为清朝的藩属国,于是请求清政府帮助平定起义。
而野心十足的日本早已想通过此次事件,发动侵略战争,矛头直指朝鲜和中国。日本假意与李鸿章保证,必无他意,不参与这场战事。
于是定心的李鸿章只出兵2000人,如果日本不参与,的确2000士兵能镇压住东学党起义。可善变的日本早就存了侵略之心,如此“天时地利人和”就等着清政府出兵,好有借口侵朝、侵华。
清政府下令叶志超带兵前往朝鲜,可每回都听从上级指挥的叶志超这次违抗指令了。
他的一句“不欲往”,让李鸿章很疑惑,这样的战斗他历经过无数次,而且这一次战争还不一定能打得起来,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李鸿章下意识认为是叶志超害怕去朝鲜战斗,可真正的原因并不是这个。
可清政府的旨意已下,叶志超无法抗旨,只能勉强领兵前往朝鲜。
东学党起义很快被镇压,速战速决,一如叶志超以往带兵一样。战争结束后,叶志超事不迟疑,即刻请求班师回朝。对日本的不信任,是叶志超推辞李鸿章的真正原因。
叶志超的领兵经验丰富,对于朝鲜内乱,2000余的士兵对于他来说已是足够,可前提是日本不参战。可如果一旦日本参战,叶志超就没有胜算了,两千士兵根本无法对抗日军。
李鸿章大意,信了日本的谎话,日本发动了战争。
日本的突袭让叶志超很难招架,失去了往日的沉着应战,指挥和判断失误。两兵相接后,叶志超一意孤行,不听手下将士的建议,接连放弃平壤和安州,狂奔五百里,逃回了国内,彻底成了个笑话。
如果在安州整兵休养,瞄准时机再反击,有可能就不是这种结局。叶志超此次战争的惨败,还与他官场上沾染的恶习有关,谎报军情,让清政府误以为形势大好,赏赐了白银两万两。这让叶志超尝到了甜头,多次谎报军情,每日寻酒作乐,哪还有什么心思指挥战斗。面对日军的进攻,就简单地建了营垒稍加防御。
此时的叶志超哪还有当年勇士的影子,完全被官场那一套腐化了。纸包不住火,叶志超狂奔五百里逃回国的事还是传了出来。曾经的勇士巴图鲁叶志超被处以斩首,身败名裂。
叶志超退兵回国,也不能一概言之说他贪生怕死。甲午战争的日军早就摈弃了陈旧的作战方法,新式的军事战略,让叶志超也根本无还手之力。官场的陋习,好大喜功,谎报战绩,浸染了曾经的勇敢的将士,而陈旧不变的作战方式跟不上时代的进步,也是此次战争失败的一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