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明代的“袁隆平”:他冒死从菲律宾偷回一个宝贝,救了清朝万万人

明代的“袁隆平”:他冒死从菲律宾偷回一个宝贝,救了清朝万万人

纵观全球的历史,我国似乎一直都是无可争议的人口大国。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可知,早在公元元年的时候,世界总人口已经达到了2.5亿,其中我国人口占据了近三分之一。

当然要说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那还要属清朝,在顺治八年的时候,中国还只有4200多万人,但是到了雍正十二年的时候,人口便突破了一个亿,乾隆六十年的时候,人口接近3个亿。

到了道光皇帝统治时期,人口则达到了4个亿,革命烈士口中的四万万同胞,便是由此而来。

根据2021年的人口普查数据,目前我国人口已经达到了14.13亿。

当很多人口专家在研究我国历史上人口增速比较快的时期时,还总结出了几个要点:社会环境稳定、经济增长稳定、充足的生活资料。

很显然,这三种因素是相互影响的,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肯多生育孩子的首要条件自然是要能吃饱,当吃饭都是问题的时候,谁愿意多生几个孩子一起受苦呢?

而现在我们能吃饱,自然要感谢袁隆平院士,正是他培养的高产水稻,让中国人远离了饥饿,这才奠定了中国人口的盛世。

不过清朝时期并没有袁隆平,当时底层的中国人主要的粮食也不是水稻,而是番薯。

番薯,想必大家并不陌生,现在很多人也比较喜欢吃,饿的时候来一个烤番薯,那种感觉别提有多么美了。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番薯并不是中国本土的农作物,引进它的时间说来也不长,是在明朝中后期,而这就要感谢明代的“袁隆平”,正是他冒死从菲律宾偷回的一个宝贝,才救了清朝万万人,才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下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明朝秀才下海经商

封建社会下,读书入仕似乎是文化人最为美好的一条路,寒窗苦读数几十年,最终得以入朝为官,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对于读书人来说,这条路走得并不容易。

出现在我们课本中的范进,就是读书人中的悲催人物,中举后而发疯,着实令人唏嘘。

不过这种感觉倒也能被人理解,这就好比高考考了进了一所好大学后的喜极而泣,但古代的读书人所经历的要比高考难多了。

而在明朝时期的福建福州,一个名叫陈振龙的读书人,也想着读书当官,光耀门庭,刻苦努力的他,在还不到20岁的时候便中了秀才,对他来说,似乎光明大道正在等着他。

可是就在家族中所有人等待着他继续创造奇迹的时候,生活却给他开了一个玩笑,在此之后的多次乡试中,他都没能考出好成绩。

陈振龙很难受,按理来说,他应该继续寒窗苦读,可是他却做了一个让人吃惊的决定:弃儒从商。

当时福建下海经商的人并不少,但这条路也不好走,毕竟他们经商很少在本土,而是要下海出国,陈振龙去的地方是吕宋岛,此地现在名叫菲律宾。

陈振龙到了菲律宾之后,被当地的一种农作物给吸引到了,这种农作物名叫朱薯,他了解之后发现,朱薯十分耐旱,高产,适应性非常强,而且生熟都可食用,种植成本非常低廉。

所以便悉心学习番薯的种植技术,并且出资收购了一些薯种来种植。

番薯引进第一人

陈振龙作为一个商人,他自然看到了朱薯身上的价值,倘若将其引进回国,这便是一项丰功伟绩,毕竟当时的中国人,有很多还在温饱线之下徘徊。

可是他的这个想法很快就陷入了困境,因为吕宋政府有着明文规定:不准朱薯种出口,偷运者要处以极刑。

之所以有这种政策,其实还是受了西班牙人的影响,西班牙人征服了吕宋岛之后,便在此地推广朱薯,但是他们却把朱薯当成了宝贝,即:珍其种,不与中国人。

不得不说,当时的西班牙人是真坏。

陈振龙只是一介商人,想要扭转吕宋的政策显然不切实际,他经过培育之后发现,朱薯藤生命力很顽强,甚至在枯萎之后栽在土里浇上水,几天后便能返青,而他就将主意达到了朱薯藤上。

陈振龙在当地收购了不少货物,并且将它们装上了货船准备运回国,不过在开船前,是要经过吕宋政府严格检查的,可是他们愣是没有发现这船上还有几条不起眼的朱薯藤。

原来陈振龙将这些朱薯藤绞在了货船的缆绳里,这自然是那些检查人员所想不到的,就这样,陈振龙冒死将这些朱薯藤带回了国。

经过七天七夜的航行,陈振龙回到了福州,之后,立即将朱薯藤给种植进了土里,开始试种,结果大获成功。

番薯救了清朝万万人

在陈振龙试验种植朱薯时,福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五谷几乎绝收,百姓面临着被饿死的困难处境。

陈振龙便立即派自己的儿子陈经纶给福建巡抚金学曾上书,说吕宋的朱薯可以救荒。

金学曾正愁着该如何向朝廷索要救灾的粮食,听闻陈振龙的上书,便立即允许他在当地大规模地试种朱薯,当年,朱薯喜获丰收,金学曾立即下令在福建全面推广种植朱薯。

就这样,福建度过了这次灾情,而当地人为了感谢金学曾的推广之恩,便将朱薯改名为金薯,由于其来源地是在国外,人们又习惯称之为番薯。

番薯在福建种植很快引起来了其他省份的目光,毕竟番薯种植简单,而且高产,是农民果腹的绝佳食物,于是沿海等地纷纷去福建取经。

到了清朝时期,番薯的种植已经在很多地方都铺展开来,为了让其他人也懂得如何种植番薯,陈振龙还写了一本教科书:《金薯传习录》。

清朝时期,不少地方都曾发生过大旱,尤其是河南一省,饥民便高达百万,为了救灾,番薯又被引进到了河南,高产的番薯又一次立了大功,可以说是番薯救了清朝万万人。

后来清朝人口急剧增多,也要得益于番薯的推广,毕竟它足以养活更多的人口,而在封建社会下,人口众多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人多了起来,才能创造更多的经济,这也是为何说番薯成就了康乾盛世的原因所在。

陈振龙作为引进番薯的第一人,他自然可以被称之为明代的“袁隆平”,只是当我们现在人吃着美味的番薯时,没人会想到,陈振龙是冒着生命危险从菲律宾偷回的这一“宝贝”。

参考文献:《明史》/《清史稿》、《金薯传习录》等。

(图网,侵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人口,陈振龙,福建,时期,中国,宝贝,番薯,菲律宾,时候,种植,观点评论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人口,陈振龙,福建,时期,中国,宝贝,番薯,菲律宾,时候,种植,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人口,陈振龙,福建,时期,中国,宝贝,番薯,菲律宾,时候,种植,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