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是以封建专制主义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封建社会中,皇帝就是这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整个国家所有权力的拥有者。从秦朝开始,皇帝真正作为一个手握大权的中央集权者,在之后的所有朝代中,皇帝基本上都想要将权力握在自己手中,但在几千年的封建帝制中,并不是所有皇帝都能做到这一点的。
当皇帝做不到中央集权的时候,一般就会出现位高权重的大臣与皇帝形成彼此的制衡,到了清朝时期,除了大臣之外,还出现了一个特殊的职位,那就是摄政王。摄政王这个词出现在很多古代小说中,但其实摄政王是只有清朝才出现的官职,而整个清朝也只有两个人担任过。
纵观中国的古代史,真正能做到如秦始皇一般掌握全国所有权利的皇帝,实在是少之又少,大部分皇帝都因为一些政治原因而不得不将权力分散给底下的大臣,这就造成了许多政治宫变,而这也是皇帝与大臣之间的一种争斗。
其实只要登上帝位的,没有哪一个皇帝不想真正掌握权力,但想要做到这一点,实在是难如登天,毕竟一个皇朝的延续肯定是皇帝与大臣共同努力的结果,如果真的不将权力下放的话,那么大臣的工作也实在难以开展,但权力下放的太多又会威胁到皇帝的地位。
所以帝王之术是很重要的,制衡与用人之道用得好的话,就会让皇帝变成如秦始皇那样的明君,用的不好就会让皇帝变成傀儡皇帝,造成主弱臣强,从而让整个国家都陷入混乱。不过在历史中,除了大臣之外,还有另一个角色也充当了这样的身份,那就是皇帝本人的宗亲。
这类人被称为是摄政王,他们并不拥有皇帝的身份地位,但他们能够代替皇帝暂时把控朝政,这种情况就是在皇帝尚且年幼的情况下,就比如清朝的福临、康熙以及晚期的溥仪等等,这些皇帝登基时,年纪实在太小,根本不可能处理政务,所以就需要一个能压得住群臣的人暂时把控朝廷,等待皇帝成长起来。
不过,权力的诱惑是很大的,很少有人能在做上摄政王之后还全身而退,毕竟摄政王与皇帝之间天然对立的,一旦摄政王的势力过大,那么皇帝就名不副实了,但当皇帝成长起来之后,很少有人真的心甘情愿地将权力归还,这个时候两方必然有争斗发生,就必然会有伤亡。
所以,历史上的摄政王下场很好的几乎没有,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两位摄政王就如同上面所说的一样,这两位摄政王出现的时间非常巧,一位是在清朝早期,一位是在末期,正好贯穿了整个清朝历史。
首先要说的就是清朝早期的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其实说起多尔衮,大家更熟悉的是他与孝庄太后大玉儿之间的恩怨情仇,不过这些都是艺术作品的加工,在历史上这两人之间是没有任何私情的,真正的历史上的多尔衮称得上是一个骁勇善战的英雄,如果不是出生太晚的话,当初这个皇帝还真的不一定轮到谁来做。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的第14个儿子,他成长得极为出色,不仅在武力上能够压住尊崇强者的满洲部落,在心机手段上也是丝毫不输的,所以努尔哈赤对这个儿子是非常满意的,只不过努尔哈赤去世得太早,最终还是由皇太极登上了帝位。
不过皇太极也并没有活多久,皇太极去世后只留下了年仅六岁的福临,就是后来的顺治皇帝,这个时候就是上面所说的主弱臣强的情况了,毕竟他的叔叔多尔衮实在太过出色,而且在军中和大臣中也非常得人心。
如果当时多尔衮有什么异心的话,福临根本无法反抗的,也正是因为当时福临年纪实在太小,所以大臣们才会商议出一个摄政王来,而这个摄政王的人选理所当然的是睿亲王多尔衮,多尔衮在担任摄政王期间表现的也十分出色,所以当福临成长起来之后,才会对多尔衮如此忌惮。
毕竟摄政王把持朝政多年,他所栽培的势力已经很庞大了,福临如果再不反抗,这之后他肯定就会变成一个傀儡皇帝,可以说在福临还未长成之前,多尔衮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是整个清朝真正意义上的掌权人。
正因如此,在福临掌权之后,才会迫不及待的除去多尔衮巩固皇权,而多尔衮最终死于狩猎中的一场意外,这个死因让许多人都很不相信,毕竟多尔衮是一个征战沙场多年的人,怎么可能因为狩猎时的一个小小意外就死去。
其中实在是阴谋满满,不过现在也已经没有丝毫证据了,真相已经不重要,毕竟多尔衮已经死去,最终的胜者是顺治帝,可以说这位摄政王生前是非常风光的,但他也如上面所说,非常遭皇帝的忌惮,所以他的下场也不是很好,不过我们要说的第二位摄政王,他的结局就算得上是圆满了。
这第二位摄政王就是清朝末期的醇亲王载沣,说起载沣,他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名的事迹,但他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亲生父亲,众所周知,清朝末期所有的权利都集中在慈禧太后的手中,皇帝其实已经没有任何改变国家的能力了,溥仪自然也是如此。
其实本来按照慈禧太后的性情来说,不可能将自己的权利分给一位摄政王,但当时慈禧太后已经命不久矣,而整个清朝也已经摇摇欲坠,所以她才会在临终之际选择将醇亲王载沣封为摄政王。
毕竟他是溥仪的亲生父亲,在朝中还是能帮到皇帝的,而载沣这个人只能说非常会明哲保身,他即便是皇帝的亲生父亲,即便身处摄政王的高位,也没有做出任何出格的事情,载沣自然是有一些政治手段的,但他的这些手段能力已经不足以挽救当时病入膏肓的大清朝了。
所以载沣在任期间也没有做出什么特别出色的事迹,是按照旧例治理着国家,但同时,载沣尽管担任着摄政王,但他并不像其他清朝大臣一样那么迂腐,他是能够接受世界上其他思想的,他也看出来了大清朝气数已尽。
所以在辛亥革命之后,载沣就当机立断,非常干脆地放弃了手中的权力,从中全身而退了,这之后的载沣生活也算得上是平稳,所以载沣在摄政王这个群体中已经算得上是结局非常圆满的了。
从古至今,权利一直都是人人趋之若鹜的东西,毕竟在封建社会中,权力就意味着高人一等,意味着能够为自己,为家族获得更多的利益,摄政王的出现,就是权力斗争的体现,而在封建社会中,这些权力斗争其实最终的目的都只是为了中央集权,为了皇权稳固的政治需要罢了。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