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清朝开始进入衰亡期,有实力的汉族武装趁势而起,或听命于太平军,或投靠清廷,或依违于二者之间,终极目的无不是为了荣华富贵、名留青史。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军阀中,有一位最没有节操,一生三次反清、两次背叛太平天国,视背叛组织、出卖战友为儿戏。此人,便是曾割据皖北一带的团练头子苗沛霖。
苗沛霖是安徽省凤台县人,家境非常一般。清季的普通读书人,入仕做官唯有科举一途,苗沛霖亦是如此。苗沛霖在科场摸爬滚打多年,可惜文命不佳,最后只得了个秀才出身,心灰意冷之余只能靠做塾师谋生。可苗沛霖虽然境遇落魄,但却自认为胸怀大志、腹有良谋,言谈之间常以天下为己任。
苗沛霖是皖北团练总头目,长期与捻军作战
洪秀全定鼎金陵后,派林凤祥、李开芳北伐中原,皖北一带的多支捻军纷起响应,在首领张洛行等人的领导下,屡败当地官军。此时,苗沛霖在豪绅的推举下担任“练长”,按照“筑寨、积粟、治兵”的指导原则,在皖北各地大办团练,很快就形成以苗家圩为中心的连圩数十、拥众数千的强势武装,时人称之为“苗练”。
苗练建成后屡次击败捻军,使得苗沛霖的威望更盛。咸丰七年(1857年)秋,蒙古副都统胜保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安徽军务,因赏识苗沛霖的才能,便保举他为五品官,补知府衔,负责操办淮北团练。
苗沛霖麾下的团练
苗沛霖投身胜保门下后,转战淮北各地每战必胜,并斩杀捻军首领葛仓龙、李大喜、任乾、鹿利科等人,在烧杀抢掠之余,也将收复的各州县置于自己的控制下。到咸丰九年(1859年)时,苗沛霖已成为控制数十州县、兵力达十数万的大军阀。苗沛霖为清廷屡立战功,却只得到加布政使的二品官虚衔,心中大为不满,由此滋生叛逆之心。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1860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帝急召苗沛霖率军勤王,但遭到后者的拒绝。当年十月,苗沛霖在蒙城设坛,宣布建立“天顺王国”,并僭称“河北天顺王”。次年,苗沛霖为壮大实力,在去掉伪号后又暗投太平天国,与太平军辛大刚部、捻军陈太部联合围攻寿州城,正式与清朝决裂。
苗沛霖投降太平军后,被封为奏王
但不久清军压境,苗沛霖自知难以抵御,便请安徽巡抚翁同书代为上奏开脱,最终只得到个“带团立功”的惩罚。不久清军主力撤退,苗沛霖再次联合太平军、捻军围攻寿州城,并一举攻克。苗沛霖再次投靠太平军后,经英王陈玉成的保荐,被洪秀全封为奏王。此后,苗沛霖将翁同书、傅振邦、袁甲三等部清军驱逐出安徽,又配合太平军、捻军合围颍州。
同治元年(1862年),当胜保率大军南下征讨时,苗沛霖故技重施,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攻击捻军首领张乐行,重新投靠清廷。苗沛霖为表忠心,在攻击张乐行的行动中尤其出力,但即使如此还是让对方突围而出。为弥补围歼张乐行未果的失误,苗沛霖设计诱捕陈玉成,准备献给胜保以求自保。
陈玉成被苗沛霖出卖,被俘牺牲
同年五月,苗沛霖派人到庐州陈玉成处送信,重申对太平军的效忠之意,并邀其来寿州会合共谋军事。陈玉成不知是计,与导王陈任荣、从王陈得隆等人突围至寿州,结果刚入城便伏兵抓获,旋即死于押往北京的途中。陈玉成被捕前,曾怒斥苗沛霖,称其是个无赖小人、“两面派”,将来不得善终,即使连个贼名都得不到,想不到竟然一语成谶!
苗沛霖诱捕陈玉成后,又在淮北地区追剿捻并连战连捷,一时间意气风发。但不久,胜保在陕西进攻回部失败,遂私调苗练前往援助,结果事泄被清廷查办,苗沛霖自此失去靠山。不久,跟苗沛霖大有过节的袁甲三连连上书弹劾苗沛霖,于是清廷下令解散苗练。
苗沛霖被僧格林沁败于蒙城,死于乱军之中
此时的苗沛霖颇有种“兔死狗烹”的悲壮感,既然不想做砧上肉任人宰割,遂在同治二年(1863年)五月再次反清,连续攻陷凤台、怀远、颍上等县,并重围寿州、蒙城。半年后,名将僧格林沁率军从鲁入皖,把苗沛霖包围在蒙城。经过数番激战,苗练死伤数万,苗沛霖也在突围时死于乱军中,结束自己反复无常的一生,终年66岁。
史料来源:《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