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贤亲王园寝位于北京西南大约八十九公里、涞水县以北十二公里的石亭镇东营房村西云溪水峪。墓主人就是胤祥,该陵寝也叫:“十三爷坟”。
爱新觉罗·胤祥,清朝康熙帝的第十三个皇子,满洲正黄旗人,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在清宫内,他虽兄弟众多,但是,关系最好的当属雍亲王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为康熙第四子。
康熙四十九年,因九位皇子争权,康熙盛怒之下,废除太子。并将涉世皇子全部软禁,不得外出。同年十一月,康熙放宽了处罚,对几位皇子解除了软禁,却唯独对嫡子与胤祥继续惩罚。之后,胤祥的行迹便在历史文献中消失了,直到十二年后才出现。
胤祥的母亲早年去世,年幼的胤祥便由胤禛(雍正)母亲所抚养,也正是因为此,胤祥与胤禛才成为好朋友。因胤禛年纪稍大,胤祥平时都是跟在其后,形影不离。他曾担任过军职,统领京城禁卫军,为其日后发展打下基础。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帝前往盛京谒陵,第一次带上十二岁的胤祥,其后的每次出行,康熙也必会将其带在身旁,可见,康熙对胤祥的喜爱。这种关系持续了十年,一直到康熙四十九年,康熙帝废太子后才终止。
十年期间,康熙出行必带胤祥,由此可以看出,胤祥在康熙心中的地位,其不仅才华出众,而且还善于骑马射箭,将满族传统技艺,尽皆掌握于身,这点或许是康熙看中的地方。然而自“一废太子”事件后,康熙帝不知为何,冷落胤祥,史书并无记载原因。
据民间推断,许是康熙因废太子之事,尚处失望、悲痛之中,对诸皇子无心施宠。
胤祥与胤禛之间的关系,历史文献中并没有过多记载,当时史学家的笔墨多集中在康熙与争权的几位皇子身上。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胤祥与胤禛的关系情同手足。这点从胤禛所写祭文就可看出,此祭文写给胤祥,主要是讲他教授胤祥算学之事。
内文称:“忆昔幼龄,趋侍庭闱,晨夕聚处。比长,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学,日事讨论”每逢塞外扈从,兄弟俩“形形相依。”有时候,康熙外行只能带二人其一,他们尽管短暂分开,但也会通过书信交流。
胤祥喜爱作诗,雍正便把他和十三弟的诗文编辑成册,放在同一个诗文集中,此举也让胤祥为数不多的作品得以传世。
康熙四十七年,胤祥受到“一废太子”牵连,被实行圈禁,关了一段时间。也正是此事,使得康熙帝对众皇子信任度大减,从而倒是人人失宠。早年康熙帝出行还会必带胤祥,此事之后,康熙对十三子一直是冷漠态度。
次年,为了防止自己出行期间,皇子结党营私之事再次出现,康熙帝规定,日后出行,需众皇子轮流陪行,然而,唯独胤祥除外。一直到康熙五十年,胤祥才重新回到康熙帝身边,得以陪行,但康熙帝并未与他有过多交流,甚至有些冷漠。
陪行归来后,胤祥得了顽疾,腿上生出毒疮。起初,腿部出现白泡,胤祥并未过多在意。几天后,白泡胀大,而后破裂,行成毒疮,时而会流出脓水。康熙帝得知此事后,曾在回复胤祉奏折中问道:“胤祥的毒疮如何了?听说很严重啊?”通过这些问询,可见,康熙帝对于胤祥还是挺关心的。
作为胤祥最好的兄弟,胤禛得知病情后,立刻命人在全国内寻访名医,并交代总督鄂尔泰:“若能有精通医术之人,治好我十三弟毒疮,可立刻花重金请到京城。”尽管胤禛为了十三弟病情东奔西走,名医请遍,还是未能彻底治好胤祥毒疮。
一直到雍正二年,此病还困扰着胤祥。胤祥病情严重,这也直接导致他后来早逝,他却足足忍了一年不吭声,太医去看的时候,也没有任何哀叹忧怨之辞,并不以此来乞求父亲的垂怜。即使后来成为了怡亲王,朝鲜人还说:“十三王喜其称颂先皇之语”。
多年疾病缠身,使胤祥身体愈加虚弱。或许也正是因为此,直到康熙帝逝世后,胤祥也未迎来机会。胤祥一生经历了太多大起大落,有过春风得意,也有过落魄不堪。跟随康熙的时候,他有机会丰富阅历,在康熙后期,他又在郁郁中磨砺了坚强的性格。他早已看透了皇权之争,自知政治的残酷,便索性身处事外,不闻不问。
康熙六十一年,雍正帝登基,胤祥被封为怡亲王,寻命总理户部三库,雍正元年,命总理户部。公元1729年,胤祥重病在身,雍正帝时常探视,并派御医诊治。在得病期间,胤祥心挂朝廷,力图为雍正分忧,每隔一段时间都会强撑气力,上朝觐见雍正。其后,病情渐重,为了避免雍正时常探望、徒增伤悲,胤祥让人搬到京郊西山养病。
公元1730年夏,胤祥生命垂危,即将不久矣。雍正帝得知后,急忙赶往胤祥养病之地,然而,刚至半途,胤祥便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永远闭上了眼睛,终年44岁。在最后一刻,胤祥还是未能等到雍正,而雍正也未能见胤祥最后一面。
至此,这对自幼便感情深厚、手足情深的兄弟就这样互留遗憾,令人唏嘘。并且,不久雍正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这也成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讳的唯一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