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夏天,天津《益世报》描绘了本地一家糖作坊的惊人景象:贪食的苍蝇成群结队地往满贮糖稀的大缸里面钻,那糖稀很黏,苍蝇腿脚胶着其上,欲飞不得。那些跟在后面还没尝到甜头的苍蝇心急如焚,拼命往里挤,前赴后继。早死的苍蝇渐渐被糖稀包裹,后来者引颈抬足,忙着自掘坟墓,糖缸里每天都是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的苍蝇尸体。据糖作坊的伙计说,由于工作繁忙,他们没空驱捕,粘住的苍蝇也不捞出,而是用棍子一搅和即可,就当是加了作料。
当时恰逢酷暑,节节蹿升的气温给苍蝇带来了大好的繁殖机会。天津西马路国民学校校长吴释明见此十分忧虑:百姓不识蝇害,如任其肆虐,一旦引发瘟疫,后果不堪设想。思前想后,吴校长决定号召学生组建义务捕蝇队。他亲自挑选学生二十余人,分为四组,指定路线,沿途扑捕蝇虫。根据规定,捕蝇队每逢周末下午四时出发,六时回校。各组回校时,将所捕苍蝇聚集一处,由学校派杂役携至郊外掩埋。
《益世报》记者为详细了解捕蝇队的活动,专程参加了捕蝇活动。这天,气温高达39度,人皆虑纳凉无术,捕蝇队却毫不畏怯,只见这群少年每人手持一捕蝇剿网,并佩一贮蝇袋,携一大贮蝇桶。根据计划,与食品有关的店铺是头等目标。第一组遇到的第一家是个蒸食铺。店主见一群学生如此耐劳,异常欢迎。
进入店铺,只见食物杂陈其上,落满苍蝇。学生们用捕蝇剿网左右摇动,如捕水虫状,每次竟能捕蝇一二百只。吴校长借机讲说苍蝇之害,并用50倍之小显微镜照视死蝇给店主和伙计们看。在显微镜下,苍蝇体积极大,满身皆毛,两爪及腹部均粘有种种秽物,腿内有物蠕蠕而动,其状令人作呕。店主和伙计深受触动,连说不知道苍蝇竟然如此肮脏,以后必当常常驱打。就这样,学生们一家接一家地登门捕蝇。当天,捕蝇队共捕得苍蝇五十八万多只。
7月14日,吴校长召集全体队员,各佩捕蝇队标识,携带捕蝇器具,在本校合影,以便悬挂于讲堂留作永久纪念。队员们斗志昂扬,纷纷表示可利用暑假时机,多捕恶蝇。故请求吴校长此后每星期改为出发三次,并预备各种蝇害图画,在捕蝇时开展演讲,广为宣传,以唤起群众注意。吴校长大为感动,依议而行。截至,捕蝇队共捕苍蝇一百八十余万只。国民学校为此特别召开颁奖大会,吴校长自备奖品。当天队员全体到会,衣冠齐整,精神焕发。会场上陈列着各种捕蝇器具及一周捕蝇成绩表,各界来宾百余人,颇极一时之盛。
比之消灭百万苍蝇这一表象成绩,捕蝇运动最大的意义在于它起到了社会宣传教育作用,使消灭蝇虫、杜绝疫病的观念深入人心。当时天津还有出资收购苍蝇的义举。据报道,社会教育办事处两星期就收购到死蝇近三百万只。而一些机构也开始赶制、喷洒灭蝇药粉。
到了转年七月,国民学校捕蝇队不再形单影只,天津各小学校也都参与到捕蝇运动中来。在如此浩大声势之下,政府部门也不敢怠慢,警察厅在加强卫生管理之外,还组建了专事灭蝇的警察队伍,同时在各警区收买苍蝇。如此一来,社会环境卫生得到了极大改观,意义非同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