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韦尔斯利在1769年5月1日出生于在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贵族世家,有趣的是他与拿破仑是同年生人,或许这注定他们会成为彼此的劲敌。幼年时他曾就读于贵族学校伊顿公学,主修古典文学。父母本希望他日后能成为一个政界或实业界的绅士,殊不知儿子的成绩常常在倒数几名,运动场上也只配给别人当啦啦队,无奈只能把他送到法国的军校学习。在那时英国上层社会很鄙夷参军的人,连他的母亲都说:“这孩子没出息,只能去闻火药味了。”
可这位母亲或许低估了自己的儿子,她没想到阿瑟·韦尔斯利从军却是一块好料。进了军校的阿瑟·韦尔斯利很快有了一个远大志向——他立誓要成为一名威震沙场的英雄。参军后的阿瑟·韦尔斯利学习勤奋,又对战史颇有兴趣,并锻炼出一副沉着冷静、坚韧不拔、善于思考、严谨细蓼的作风。1787年,阿瑟·韦尔斯利毕业回国。先在一个步兵团里当旗手,次年成为了英国驻爱尔兰总督的副官。
但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阿瑟·韦尔斯利都有些英雄无用武之地,甚至于生活较为窘迫。1793年,英国策划组成欧洲第一次反法联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阿瑟·韦尔斯利花钱买来了步兵第33团陆军中校军衔,随后奔赴荷兰与法国军队作战。当时的法国正处于内忧外患时期且部队战斗力很差,因此阿瑟·韦尔斯利率军屡屡取胜。在此期间他目睹英军因后勤供应差和纪律涣散而战斗力不强,这让他在日后素以严格的军纪和为官兵提供良好生活待遇良好而著称。
1799年,英国发动了对印度南部迈索尔王国的第四次殖民战争。阿瑟·韦尔斯利被调到南印度率军参战。此战中,阿瑟·韦尔斯利指挥的英军对迈索尔王国形成了巨大压力,甚至把迈索尔国王逼入了其都城色林卡帕坦。阿瑟·韦尔斯利知道强攻会损失惨重,索性率军将这座城市团团包围,并用大炮反复轰击城墙。5月4日,阿瑟·韦尔斯利指挥的部队轰开了城墙,部队成功地冲入了城中,并将该城掳掠一空。
虽然说阿瑟·韦尔斯利做的事情在今天看来并非很好光彩,但在当年而言他绝对是英国军队一颗升起的将星。凭借攻破迈索尔都城的赫赫战功,阿瑟·韦尔斯利一举成为了英国驻迈索尔的总督。常人或许会因此等功绩和地位而止步不前,但阿瑟·韦尔斯利却没有就此停下。仅仅四年之后,阿瑟·韦尔斯利又率军入侵了中印度,迫使战败的印度人降服于英国。经此一战,阿瑟·韦尔斯利确立了英国对整个印度次大陆的殖民统治。
然而,多年征战也让他本人染上了回归热和风湿病,从此身体一直很虚弱,这让他不得不在1805年返回英国。此时阿瑟·韦尔斯利已经是个大人物,不仅受封成为爵士,还晋升为了少将,任英国内阁的爱尔兰事务大臣。1807年,他率军参与了对哥本哈根的战争,顺利击败了英国军队,这让他在1808年晋升为了中将。也是这一年里,西班牙和葡萄牙爆发了反抗法国吞并的民族独立战争,而这也将成为他人生中最辉煌时刻的开始。
资历尚浅又身体状况不佳的阿瑟·韦尔斯利接受了英葡联军司令的职务,并在1808年8月率领仅一万二千余人的军队在伊比利亚半岛登陆。欧洲舆论界曾评论说整个欧洲的命运,现在系于奥地利的查理大公和阿瑟·韦尔斯利爵士两个人身上了。而阿瑟·韦尔斯利也不负众望,在维米耶罗旗开得胜,将3万驻葡法军歼灭大半,打破了法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时伦敦先后派来两位军阶比阿瑟·韦尔斯利高的主和派人物接管指挥权,前者下令停止追击,后者同法国签订了允许法军米诺军团从绝境中安然撤走的辛特拉协定。
然而局面急转直下,他的继任者隔年初就被法军击毙,而奥地利的查理大公也被拿破仑击败,37万法军直接压向了半岛。危急关头,阿瑟·韦尔斯利临危受命重返半岛执掌兵权,在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条件下,阿瑟·韦尔斯利转而实行持久胜敌的“费边战略”,在当地民间武装的配合下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他还建立了一套专门的后勤系统以供军需,从而减轻了战区居民的负担,赢得了半岛人民的拥护。
1809年7月西班牙境内发生了的塔拉韦拉之战,阿瑟·韦尔斯利率军一举消灭了法军7千多人,但因西班牙人未能完成掩护任务,英军获胜后险些被另一支5万人的法军抄了后路。对此,阿瑟·韦尔斯利不但没有斥责盟友表现不佳,反而对西班牙人加以鼓励,由此在西班牙人心目中建立起很高的声望。1810年,当几路敌军分进合击时,阿瑟·韦尔斯利率军撤回了预先设置的托里什韦德拉什防线,并在沿途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轻率进军的6万法军顿时陷入饥寒交迫的窘境,随后就在他的反攻之下被打得溃不成军,大部分法军也被他歼灭。
1812年的萨拉曼卡之战爆发,此时已经获得大量援军的阿瑟·韦尔斯利在40分钟内就击破了4万法军,解放了西班牙的马德里。在取得辉煌大捷之后,阿瑟·韦尔斯利随后挥师北上,以奇袭手段取得维多利亚盆地战役的胜利,将约瑟夫·波拿巴统帅的7万法军彻底击败,这一场战争使整个半岛战争以胜利告终。在1813年11至1814年4月里,阿瑟·韦尔斯利率军攻入法国,当拿破仑宣布退位时已经兵进法国南部的图卢兹。凭借他在半岛的功绩,他被封为“惠灵顿公爵”,然而这一切都远远不是他军事生涯的巅峰时刻。
1815年2月26日拿破仑逃出了囚禁地,并在3月20日重回法国巴黎夺回了自己的皇位。这一消息让欧洲各国成立了第七次反法同盟,并聚集大军兵分三路进军巴黎。而获悉了消息的拿破仑也决心先发制人,兵锋直指正由比利时境内开来的英荷军团和普鲁士军团。普鲁士军团的统帅是普鲁士名将格布哈德·冯·布吕歇尔,此人远不如拿破仑那般善战,在6月14日的林尼战役里被拿破仑亲率的法军击溃。布吕歇尔的失败让英荷军团陷入了窘境,但作为英荷军团统帅的阿瑟·韦尔斯利并不担忧,相反他要和拿破仑决一死战。
事实上,阿瑟·韦尔斯利的局面并不良好,他率领的英荷军团是一支不折不扣的杂牌军,整个军团由英国、荷兰和汉诺威联军组成,光是语言就有五种之多,而且部队的时期也不算高昂。这样的一支军队如果和拿破仑正面交战,显然是毫无胜算的。但阿瑟·韦尔斯利有他的办法,他决心依托圣让山展开防线,利用有利地形和拿破仑亲率的法军主力周旋,只要坚持到布吕歇尔率领的普鲁士军团抵达,那么就有机会一举击败拿破仑手上那些疲惫不堪的法军。
6月18日,滑铁卢战役爆发,法军阵地上起起彼伏地响起“皇帝万岁”的战号,这宣示着一场恶战在所难免。上午11点,拿破仑命令法军对英荷军团驻守的圣让山展开攻势,而英荷军团也在阿瑟·韦尔斯利的指挥下拼命死守战线。一时间,圣让山附近弹雨横飞,双方的士兵如同被收割的稻草般倒下。此时的法军虽然远不如过去那样强大,但仍旧是一支久经沙场的劲旅,英荷军团的战线险情频发,甚至于阿瑟·韦尔斯利骑乘的战马也中弹倒下,情况可以说是万分危急。
面对危险的战局,阿瑟·韦尔斯利仍旧保持着他的冷静,沉稳指挥部队收缩战线抵御法军的猛攻,虽然一度被法军在战线上撕开口子,但他的战线就是屹立不倒。心急如焚的拿破仑在下午3点半命令内伊元帅带领骑兵冲击英荷军团防线,却也被阿瑟·韦尔斯利以步兵死死扼住了攻势。此时布吕歇尔的普鲁士军团终于抵达,拿破仑和阿瑟·韦尔斯利也各自压上了自己最后的预备队,打算决出二人的胜负。可拿破仑的老近卫惨遭伏兵而溃败,反倒是阿瑟·韦尔斯利的苏格兰高地骑兵冲垮了法军的战线,胜负已经没有了悬念,滑铁卢战役以阿瑟·韦尔斯利的胜利而告终。
滑铁卢战役后,阿瑟·韦尔斯利成为驻法国占领军总司令,可作为胜利者的他反对签订任何对法国有惩罚性的条约,甚至主动挽救法国的财政,这极大化解了法国对欧洲各国的仇恨。而他本人也获得了迄今为止从未有过的殊荣,一举获得了七国元帅权杖,抵达了自己军事生涯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