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迅速占领中国东北三省,随后又扶植清废帝溥仪组建伪满政权,并借助傀儡政权的力量,在东北地区推行军事占领、经济掠夺和文化洗脑政策,妄图将其变为日本的殖民地。然而,一直以复兴祖业为己任的溥仪,并没有将“首都”定在清朝的龙兴之地沈阳,而是选在当时“存在感”极低的小城长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1932年2月,由大汉奸张景惠充任委员长的“东北行政委员会”,在沈阳召开会议,以讨论即将成立的伪满政权的“国体”、“国号”、“国旗”、“首都”等重大问题。与会人员很快就前三项议题达成一致,但关于将哪座城市定为“首都”一事,却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而日本方面不同意见的加入,无疑加剧这场争吵的激烈程度。
溥仪就任伪满“皇帝”
按照绝大多数满清遗老遗少和部分日本侵略者的意见,沈阳无疑是最佳选择。在满清遗臣们看来,伪满政权实质上是清朝的复辟,而沈阳作为“龙兴之地”,颇有一番光复国祚的意味,极具象征意义。与此同时,作为东北地区的经济、政治中心,沈阳生活着大量的日本移民,并驻扎着大批的侵略军,若将它定为“首都”,无疑是再恰当不过的选择。
但是,日本政府很快便否决了在沈阳“建都”的计划。因为在他们看来,伪满是一个全新的“国家”,而绝非清朝的复辟,一旦将沈阳定为“都城”,必然会给国际社会留下日本支持清朝复辟、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负面印象。更何况,日本的终极目标是将东北三省并入其版图,一旦扶植伪满政权被误解为拥护清朝复辟,对于实现这个目标是相当不利的。
日军占领下的沈阳
与此同时,沈阳还是奉系军阀的大本营,张作霖父子在这里经营20余年,早已跟地方上各种势力结合在一起,并拥有极为强大的民意基础。综合各种有关伪满的史料来看,日本非常忌惮张氏父子在沈阳一带的影响力,深知若是在此“建都”的话,根本无法建立起稳固的统治。正因以上两点原因,日本否决了将沈阳定为伪满“都城”的计划。
在沈阳被否决后,哈尔滨成为新的热门候选城市。支持者认为,作为东北北部最大的城市,哈尔滨不仅经济相对发达、市政建设成熟,而且靠近苏联的远东地区,对于日本实现北进战略、夺取西伯利亚后与德国会师的目标,是再好不过的基地。此外,还有人提出将大连作为候选城市,因为日本人在这里经营多年,统治基础十分稳固,有利于保障伪满政权的安全。
日本侵略军在哈尔滨的总部
虽然这两项提议引起日本政府和军部的注意,但最终还是被否决。因为在高层看来,哈尔滨过于靠近苏联,并且是东北抗日游击武装活跃的地区,若将其定为“首都”的话,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至于大连,虽然安全保障不成问题,但是它僻居一隅,与东北地区中、北部各城市间的距离较远、交通不便,不利于稳固、有效的统治广大东北地区。
在接连否决沈阳、哈尔滨和大连之后,关东军方面提议将长春定为伪满的“首都”,原因是:长春地处东北地区中部,跟各大城市间的距离相差无几,有利于加强对各地的控制;战略地位重要、交通方便,可以充当日本对内对外作战的指挥基地;长春原本是一座不太受重视的小城,既跟清朝没有太大的渊源,又不存在活跃的抗日武装。正因如此,关东军方面将长春视作再理想不过的候选。
日本占领下的长春街景
经过将近1个月的激烈讨论后,日本高层最终同意关东军方面的意见,正式将长春确定为伪满的“首都”。不久,日本又接受伪满“总理”郑孝胥的提议,将长春命名为“新京”。从1932年底开始,日本专家参考19世纪巴黎改造规划、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利用十余年的时间,将长春打造成一个极具“国际范”的大都市。
由于受到战争的影响,长春的建设计划虽然并未完成,但取得的成就却依然令人瞩目。到1944年时,长春的市区面积达80余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超过120万,并且拥有极为发达的交通体系。如果加上驻守长春的数十万军队和近百万流动人口,长春市内的总人口数已高达300多万,超过东京的都市区人口,在当时号称“亚洲第一大都市”。
长春曾经号称“亚洲第一大都市”
长春作为“首都”达13年之久,直到日本因战败投降、伪满政权随之垮台后,才失去这一特殊的地位。1945年9月,长春光复,此后一直以吉林省省会的形式存在,直到今天。如今的长春,不仅是重要的工业城市,而且还因风景优美、绿化率高,成为游客趋之若鹜的目的地,享有“北国春城”的美誉,并名列“中国四大园林城市”之中。
资料来源:《伪满洲国史料》、《伪满洲国史料新编》、《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统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