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3年,51岁皇太极去世。31岁多尔衮手握重兵,却不抢皇位,非要扶持31岁孝庄的儿子即位。7年后,38岁多尔衮在打猎时坠马,不治身亡。他去世后,顺治废除他的全部爵位,还掘墓毁尸。世人点评此事:千万别娶二婚带孩子的女人,因为连多尔衮也搞不定。
多尔衮与孝庄,一直有“太后下嫁”的传闻。
即,在皇太极去世后,31岁孝庄委身给摄政王多尔衮,为6岁的儿子福临换来皇帝之位。
因为爱情,多尔衮放弃唾手可得的帝位,心甘情愿为福临平定天下。
多尔衮在世时,顺治帝先尊称他为“皇叔父摄政王”,后来甚至直接改口“皇父摄政王”。
然而,多尔衮去世后,14岁顺治翻脸不认人,以谋反为由,给多尔衮定了14条大罪,废除封号,并对其掘墓毁尸。
有人说,顺治帝对多尔衮怀恨在心,主要是因为他对母亲孝庄的僭越。
那么,孝庄和多尔衮的绯闻是真的吗?
多尔衮真的是因为孝庄下嫁,才放弃皇位的吗?
在解答问题之前,请容许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孝庄和多尔衮的关系。
孝庄,本名布木布泰,是科尔沁草原上深受宠爱的公主。
她是皇太极的侧福晋,顺治皇帝是她的亲儿子,乾隆是她的亲孙子。
1688年,75岁的布木布泰去世,她的孙儿康熙追封她为孝庄文皇后,后世也因此称她为孝庄太后。
她与多尔衮的绯闻感情,一直是清初谜案。
有人说,孝庄年少时,和多尔衮青梅竹马,感情很好,两人差点谈婚论嫁。
但就在两人即将定亲时,多尔衮被传出外战死的消息。
心灰意冷的孝庄,便在家族的安排下,嫁给了皇太极为侧福晋。
大婚之际,多尔衮拼死回来,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心爱之人,穿着嫁衣,嫁给了同父异母的哥哥皇太极。
爱人成嫂子,恐怕是这个世上最凄凉的事情之一。
公元1643年,皇太极匆匆离世。多尔衮有了机会和孝庄再续前缘的机会。
他们强强组合,把持朝政。
多尔衮手握重兵,却为美人放弃江山,只当摄政王。
他和孝庄一起把持朝政,明目张胆在一起,无人敢说三道四。
两人的爱恨情仇,常常被影视剧、文学作品改编。
很多人认为,多尔衮就是因为儿女情长,才让出了皇位。否则,手握重兵、权倾朝野的多尔衮,怎会甘愿拱手把江山让给一个6岁孩童?
只可惜,这一切都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我仔细翻阅史书,才发现,多尔衮放弃皇位,压根不是因为孝庄的美色。这只是他最无奈的选择。
多尔衮的难言之隐
1643年,51岁皇太极匆匆去世,没有留下传位诏书。
31岁多尔衮手握两白旗,确实有实力争夺汗位。然而,当时他的竞争对手,不是6岁的皇九子福临,而是皇太极的嫡长子豪格。
小小的福临,多尔衮还不看在眼里,但34岁的豪格,却令他颇为忌惮。
努尔哈赤在世时,曾立下规矩,若是没有留下传位遗诏,那么汗位的继承人,应当由朝堂上的满洲贵族共同商讨决定。
《明清史料·淸太祖太宗朝纪》:“尔八和硕贝勒内择其能受谏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
满洲贵族商讨汗位人选,看的主要是军功、家世、实力。
多尔衮是皇太极的亲弟弟,有亲哥哥阿济格、亲弟弟多铎支持,占有两白旗的优势,身上有无数军功。
但豪格的优势更明显。
作为皇太极的嫡长子,他手握正蓝旗,自小跟着父亲南征北战,军功并不逊色于多尔衮。
此外,皇太极的两黄旗,坚定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继承汗位,而不是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继位。
郑亲王济尔哈朗的镶蓝旗,坚定支持豪格。
代善的正红旗,也坚定地支持豪格。
从军功、家世、实力来看,多尔衮是比不上豪格的。
毕竟,八旗之中,多尔衮只有2旗,但豪格却有5旗的支持。
多尔衮是有野心的人,他知道硬碰硬的风险太大,虽然两白旗作为努尔哈赤的亲兵,战斗力超强,可此时入关在即,若是打起来,可能这辈子都无法入主中原。
他必须要避免正面交战。
但若是有实力的豪格继承汗位,多尔衮将再无翻身的机会,未来的日子也必然步履维艰。
由此可知,多尔衮必须要阻止豪格继位。
孝庄敏锐察觉到事情不对,便找到多尔衮,以摄政王的权利为承诺,请求他扶持自己的儿子继位。
这是非常好的一步棋。
6岁的福临,也是皇太极的儿子,那么,夺位之际,两黄旗就会袖手旁观。
布木布泰出生科尔奇草原,满清若想入关,就必须得到蒙古盟友的支持,若是多尔衮的2白旗也站在福临这边,那么汗位于他唾手可得。
多尔衮很聪明。
孤儿寡母,总比实力雄厚的豪格好对付。
多尔衮扶持福临,虽无皇帝之名,早有皇帝之实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多尔衮的选择没有错。
扶持6岁福临登基后,他贵为皇叔父摄政王,手握朝政,叱咤风云。
他对孝庄也并不留情,直接以教养皇帝为由,剥夺了孝庄和儿子之间的联系。可怜的福临,才6岁,就被迫和母亲分开,每个月都没几次能见到母亲。
这期间,负责给母子俩传递消息的人,名叫苏麻喇姑。因为这层关系,她虽然只是孝庄的侍女,但也得到了康熙的尊重。
很多人认为,多尔衮就是因为儿女情长,才错失天下。
但实际上,自从当上“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就几乎没有留情的时候。
顺治元年,多尔衮赶走了同为摄政王的济尔哈朗,借用孝庄的名义,把他外派出去打仗。如此一来,军国大事,全由多尔衮一人决断。
顺治二年,多尔衮以“皇叔父摄政王”的名义,享受王公贵族的跪拜、送礼;
顺治三年,多尔衮把皇家兵符直接拿到了自己手上,越过福临调兵遣将,连形式上的知会一声都没有了;
顺治四年,多尔衮不再需要向任何人跪拜,即便是见了皇帝,也不下跪,并借口称“以后凡行礼处,跪拜永行停止”……
顺治五年,多尔衮收拾了豪格的势力,彻底把皇权握在自己手里,也是从此时开始,他自称“皇父摄政王”,出行仪仗超过了皇帝,家里有龙袍,有龙椅……
……
从以上的介绍可以看出,多尔衮虽然没有皇帝的名义,但自从福临继位,他就已经在行使皇帝的实权。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孝庄是否下嫁多尔衮,他其实都没有放弃江山。
只是,当时情势所迫,多尔衮无法夺取汗位,才扶持了一个傀儡皇帝,但他把权力牢牢抓在手里,连朝臣都要前往他的府邸议事,你能说他放弃了皇位吗?
由此可知,多尔衮放弃皇位,并不是因为孝庄,而是为了满清能稳稳当当入关,把控南北地区,才放弃名义上的皇位。
但他一直把控朝政,权倾朝野,区区孝庄,根本不可能阻碍他对汗位的渴望。
当然了,没有因为孝庄下嫁放弃皇位,和没有孝庄下嫁,是两回事。
那么,孝庄和多尔衮之间有没有私情呢?所谓的太后下嫁,会不会确有其事呢?
从后金的习俗来看,他们实行的是收继婚制度。
所谓收继婚,即父亲去世,儿子可以娶庶母为妻;哥哥去世,弟弟可以娶嫂子为妻。
若是根据这个习俗,孝庄作为多尔衮的嫂子,嫁给多尔衮也并不违反当时的礼仪制度。
只是,顺治入关后,满清贵族强调要学习汉文化,要全面汉化,因而,收继婚的习俗,也渐渐被摈弃。
从人物性格来看,孝庄太后是坚定的汉文化拥护者。
满清入关后,皇位传承、朝堂官制也都遵循了汉文化的传统。
孝庄本人是绝不会带头破坏汉化的进程,因此,就算她和多尔衮有私情,她也决不会明目张胆嫁给他,因为孝庄也是个理智的政治家。
有关“太后下嫁”的说法,最早出自张煌言的《建夷宫词》。
“上寿觞为合而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逢太后婚”。
“烂盈门”三个字,直接指向太后和多尔衮的私情,即太后和多尔衮直接在慈宁宫中举行了婚礼,还接受了百官的朝贺。
但张煌言是明朝遗民,他对满清深恶痛绝,因此,可信度并不高。
另外,若是孝庄嫁给多尔衮真的有百官朝贺,那么清朝的史官一定会留下相应的蛛丝马迹。
但事实却是,没有。
清朝的各类史书,没有任何一个字提及孝庄嫁给了多尔衮。
那么,问题来了。
张煌言,一个在草莽的平民老百姓,是如何知道后宫的秘辛呢?
后来,有不少人坚持认为孝庄嫁给了多尔衮,因为多尔衮曾自称“皇父摄政王”,而孝庄不肯和皇太极合葬,也被认为是她下嫁多尔衮的蛛丝马迹。
但我认为,这个说不通。
“皇父摄政王”,并非只多尔衮是顺治帝的父亲,也有可能是多尔衮的嚣张,亦或者是顺治帝为了保留皇位的忍辱负重;
至于孝庄不愿意和皇太极合葬,她已经给出了理由:实在不想打扰下葬多年的丈夫。
当然了,我推测还有个原因是,她和皇太极的感情并不算太好。
皇太极最爱的女人,是孝庄的亲姐姐海兰珠;而皇太极的正妻是孝庄的亲姑姑哲哲。她们都陪葬在皇太极身边。
孝庄多年养尊处优,不愿意死后和两个亲人争抢男人,也可以理解。
因此,我认为,太后下嫁的传言,根本就没有真凭实据。
至于多尔衮和孝庄是青梅竹马的关系,就更是无稽之谈了。
从年龄来看,多尔衮和孝庄只相差1岁,但在13岁之前,孝庄一直待在科尔沁草原,13岁后就直接嫁给了皇太极。
而此时的多尔衮,年仅14岁,虽然偶尔参与国政,但到底还是个孩子。
他的母亲阿巴亥是努尔哈赤最宠爱的女人,因而,多尔衮也成了努尔哈赤最宠爱的儿子。多尔衮年少身体不好,并没有四处征战。
因此,在孝庄成为多尔衮嫂子之前,两人可能压根没见过面。
当然了,太后没有下嫁多尔衮,不代表两人一定没有私情。
在政治谋略上,两人旗鼓相当,并且合作铲除了豪格等人,奠定了皇权稳固。
相似的人,最容易惺惺相惜。
或许,他们在顺治一朝,因为协商处理政务而日久生情。
只是,在权势面前,感情是最不值一提的东西。
为了权力,多尔衮能够毫不犹豫杀了孝庄和福临;
而为了保护儿子,孝庄也能毫不犹豫和多尔衮刀光血影。
1650年,38岁多尔衮在郊外打猎,意外坠马受伤,不治身亡。他去世得太匆忙,都来不及回到宫中。
顺治得知消息,异常错愕,连忙带着满朝文武,出城门5里迎接他的遗骸。
此后,顺治册封多尔衮为“义皇帝”,赐庙号“成宗”,以皇帝的礼节将其下葬。但2个月后,顺治翻脸不认人,将多尔衮打成逆臣,定下18条大罪,并对他掘墓毁尸,顺手还把多尔衮母亲阿巴亥的牌位丢出了太庙。
有一句话说得好,永远不要低估一个男人的权力欲,也永远不要低估一个母亲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