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家了解清朝历史的都知道清朝皇帝选择继承人与前代不同,遵循的不是立长而是立贤原则,这个继承人选择模式可以说是非常科学的,为什么呢?因为前代的立长不立幼原则主要是为了避免皇室内部自相残杀现象的出现,而且这个废嫡立庶的教训自古有之,所以历代统治者往往都时刻以此警醒,但是这个问题被雍正皇帝很简单的就解决掉了,为了保护大清王朝未来的继承人,雍正皇帝采取密札的方法,将装有继承人名字的圣旨放在正大光明匾的后面,等皇帝一驾崩,新皇帝马上就可以即位了,当然这也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但是有这样一位皇子却比较特殊,因为他一生下来就被康熙皇帝立为了太子,并且享受着一般皇子享受不到的宠爱,当然也面临着比一般皇子要大的多的压力,他就是康熙皇帝的次子胤礽,如果不出意外,胤礽将会顺利登上皇位,但是,胤礽这个太子做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开始的时候胤礽应该说还是比较不错的,无论在治学方面还是在对父皇的态度方面都时常被康熙所赞赏夸奖,康熙对他亲自选定的这个继承人是非常的看好,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胤礽苦命的身世,一生下来,自己的母妃就没了,另外胤礽早期的人品也着实不错,虽然资质平平,但是也中规中矩。但是康熙皇帝对这个儿子实在是太过疼爱,所以难免有一些苛责的地方,最终在种种压力下,年逾四十的胤礽终于干出了一件有丧人伦的事情——与自己的母妃有染。
这可以说是康熙皇帝的一大耻辱,自己英雄一世,擒鳌拜,平三藩,灭准噶尔,可谓是功绩累累,但是在晚年的时候却遇上了这样一件丢脸的事情,实在是让人接受不了,康熙当时知道此事的时候,相当气愤,不仅想废了胤礽,而且还想杀了这个不争气的儿子,他怎么也想不通一向被自己寄予厚望的继承人为什么会堕落到如此地步,又怎么会干出这种有辱皇家体面,禽兽不如的事情来,但是冷静下来一想,自己把毕生的心血都放在了这个不成器的儿子身上,况且自己已经不再年轻,大清王朝这些年的风风雨雨已经使这位老人耗尽了心力,他实在是没有精力再在继承人的问题上大费周折了,可以说当时的康熙皇帝的爱子情结还是占了上风,但是他没有轻易饶过胤礽,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选择废掉太子。
太子之位空出来之后,康熙皇帝的儿子们个个眼红的要命,为了在康熙面前表现自己,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其中表现的最过分的就是康熙皇帝的长子胤禵,这位大爷为了早点将太子之位收入囊中,竟然向康熙请示要杀了自己的二弟,康熙听后大为惊讶,转而变成了极端的愤怒,他不知道自己儿子之间的争斗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一气之下,他把这个急功近利的长子囚禁了起来,也是机缘巧合,后来有人在胤礽府中花园的位置挖出了一个扎满了针眼的小人,上面写着胤礽的名字,这其实就是所谓的诅咒,而且这是满族人最忌讳的一种诅咒人的方式,而这个小人恰恰是胤禵派人放进去的。
于是胤礽之前的所作所为终于有了一个合理的借口,而康熙也选择原谅胤礽,但是后来胤礽仍然不思悔改,在康熙南巡期间,竟然在背后搞小动作,惹得康熙大怒,最后康熙看这个儿子实在是没救了,终于下定决心放弃胤礽。之后在八爷党与四爷党的争斗中,胤礽则完全成为了一个局外人,因为当时他已经被幽禁起来了,这一关就是12年。可见康熙皇帝有多恨这个儿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