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如何看待甲午中日战争?当时的中国处于什么水平?

如何看待甲午中日战争?当时的中国处于什么水平?

甲午战争就算胜利了,也只是李鸿章的胜利,不是中国的胜利,除了让清政府更加恐惧和仇视汉臣之外没有其他好处,即使想要向日本索取赔偿,也缺乏践行这一目标的手段,倒是俄国肯定不介意借机插手朝鲜。甲午战争失败的话,英国手里的日本战争债券会成为英国从日本身上割肉的利刃,不过到时候日本身上也不会剩下来多少值得一提的东西了,也许英国还会再提供一笔贷款,继续扶持日本作为其在远东牵制俄国的棋子。不过说到底,历史的假如推断出任何结果都无所谓,反正丘处机最后还是路过了牛家村。以当时的形势,日本的国运赌博输得内裤都不剩,从此成为英国在远东无足轻重的棋子,日本人民又要艰苦奋斗不知多少年;大清,国际上来说变成英国遏制沙俄的首选,目测能多拉点钱,变成一个类似土鸡的角色;内部来说,老李的地位进一步提高,汉人藩臣地位上升,加剧中国南方的离心自治倾向,但是革命难度更大了;非严谨纯想象,军阀混战必然免不了的,但是大清的架子不会垮的这么快,有可能变成大清架子下的民国;如果是这样,那和土鸡之路基本就一致了,区别在于帝国的站队能力,站对了就苟延残喘,站错了的话,该来的还是会来的。

对于稍微对历史有些爱好和了解的人,这个问题都不能成立。甲午之战号称中日对赌国运,这不是很多人的共识么?甲午而戊戌,戊戌而辛亥,其影响其脉络不是历历可寻么?“鲜有人提起”是什么意思,是指高考不是重点么?为什么我觉得北洋水师、李鸿章、慈禧太后、颐和园、邓世昌、吉野号、刘公岛这些名词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呢?抗日战争你觉得大家都很熟是么,那国军在正面战场可是曾经打过22次战役的,你自己能背出几个呢?正面战场这部分情况,和上面关于甲午的那些名词和事件相比,你觉得一般人到底对哪个更熟悉呢?作为唯一一个延续下来的文明古国,我们的文化其实是有着十分强大的生命力的。那为什么在近代我们落在了后面,作为学生的日本却一下子脱亚入欧,成为亚洲唯一一个世界列强。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再扩大一下:为什么是西欧和日本这些“蕞尔小国”起来了,然而称雄中东小亚细亚的奥斯曼土耳其和制霸东亚的中华帝国怎么都稀里糊涂的落在了后面?真相绝对不是只有一个,但是两个大国的同样一成不变的中央集权制害了自己。或是说,西欧松散的君主制,破破烂烂的古典文明使得不同的制度不同的阶级能够成长,最终最具活力的商业,最有威力的科学技术成为了现代文明的核心。

概括说,中国当时正处于专制帝国封建化阶段,而日本则实现了由封建向专制的转变。中国政令不一,日本上下一心。中国消极保守,日本积极进取中国正在处于文明衰退期,日本正处于文明发展期。中日甲午战争实质上是日本一国与淮军的战争。日本举国动员,而中国则只有李鸿章系参战,南洋水师在看热闹,蒙古骑兵也没有参战。所以甲午战争是专制化战胜了封建化。日本明治维新属于资产阶级革命,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所以明治维新后迅速崛起。甲午战争的失败是中国洋务运动发展的转折点,洋务运动属于地主阶级进行的自救,大多简单引进西方的先进武器装备,停留在器物层面,不彻底。洋务运动比较复杂。

所谓“洋务”乃由于西方社会注重效率,与中国传统社会习惯大相迳庭。每一件兵器的使用,都受到传统文化、思想之约束,而这些都是在每一方面都受到影响。如开办各类实业工厂,社会上需要有各类商业组织作配合,如零件、银行、保险等等,但这些在十九世纪的中国都全付阙如;会计没有完善的管理概念,使会计帐目不能有效核实;人事管制漫无标准,盖因传统文化欠缺现代人事管理思维。总的来说,洋务运动是一次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中国的封建体制并没有改变,中国也没有因此而富强起来。显而易见,洋务运动的阻碍主要源于封建体制本身的排斥,中国洋务运动无法获得朝野全数支持,朝中重要保守派,对洋务运动采取仇视的态度,使洋务运动进行困难。综上所诉,问题核心还是在于帝国内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其实已经经过了一场上层建筑的革命,大量的倒幕派作为新兴的贵族迫切希望通过维新来改变政府,本藩甚至是全体国民的命运。而中国缺乏此种变革的迫切性,科举考试仍然作为主要的社会上升通道,加之封建官僚的抵触,预示着这场运动只会是少数上层的游戏,而无法吸引更多的青年人才参与。

甲午战争下来,日本险胜,中国血条少了一大截,日本的血条涨了一大截。日俄战争,日本又险胜,血条又涨了一大截一战中国占了一点小便宜了,血条恢复了一点点,日本占了大便宜,血条又涨了一截中国自己内部打打杀杀,血条又是一格格的往下掉一个血条快满格了,一个血快掉完了,怎么可能不被摁着打啊。所以作为玩家的蒋介石,操控着只有一格血的中国,面对满格血的日本,最好的办法就是抱着头做防御姿态,血条还能掉的慢点,真要是放开对打,分分钟被搞死的节奏啊。蒋介石就是一边抱着头挨打,一边盼着游戏里再来一个狠角色结果美国咣当跳了进来,几脚把日本血条打得快清零了,中国就站在边上打酱油。

甲午战争清国是惨败,“势均力敌”只是战前拿战舰数量简单计算的结果,实际上是一败涂地,马关条约签订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谈判的资本,堪称城下之盟;甲午战争时之所以没有亡国,是因为中国体量太大,日本吞不下来,而且这一事实在全面侵华战争中也没有改变。三十年后的九一八,日本也没有侵占全中国的事先计划,野心是随着事态的发展而逐渐膨胀的;在战役层面,中国军队确实无还手之力,但是从战争层面上来说,中国的战略纵深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还是因为体量太大,打到后面日本自己就打不动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什么,社会,文化,传统,明治维新,问题,中国,帝国,日本,英国,观点评论,血条,洋务运动,中国,日本,甲午战争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什么,社会,文化,传统,明治维新,问题,中国,帝国,日本,英国,观点评论,血条,洋务运动,中国,日本,甲午战争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什么,社会,文化,传统,明治维新,问题,中国,帝国,日本,英国,观点评论,血条,洋务运动,中国,日本,甲午战争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