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手握金陵江南两大兵工厂,能造枪造炮,淮军为何还依赖进口武器

手握金陵江南两大兵工厂,能造枪造炮,淮军为何还依赖进口武器

作为清朝自强阶段,在洋务运动的地方代表人物,李鸿章不仅大力引进西学,编练西式军队,也开始着手筹办中国近代的军事工业。

这其中,李鸿章倾注最多心血,投入最多资本的就要数金陵制造局和江南制造局两大兵工厂,二者后来不仅成为重要的陆军军事装备的制造基地,江南制造局还在后期制造出了重型铁甲舰,但即使如此为何李鸿章的淮军还是如此依赖进口的西方武器呢?

产量低

无论是筹建金陵制造局还是江南制造局,其最初的想法都是应对太平天国和捻军之乱,为前线军队提供充足的弹药保障,但实际上,两个工厂的产量并不能满足淮军在前线的弹药消耗。

根据资料记载,金陵制造局在成立之初并不能完整的生产一样武器,只能为淮军生产部分武器使用的配件,如引信管、摩擦管等,直到19世纪70年代末,才能生产少量的“火箭”。

江南制造局的产量同样很低,这所兵工厂每天能够生产毛瑟枪十五支,十二磅开花弹一百发,同时每月平均生产发射十二磅炮弹的开花炮十八门。

这些产量看起来比金陵制造局好得多,但却是在大量的财税投入,和大量雇佣洋人工匠的情况下达成的产量,但这些产量并不能满足淮军的需求,按照当时的战场情况,如此一年的产量都无法满足淮军一周的消耗。而这种毛瑟枪此刻已经开始被更为先进的来福枪所取代。

价高质低

如果说产量低是李鸿章依赖进口武器的一个原因,那么生产成本高,质量差则是促成他依赖进口武器的重要乃至是根本原因。

原因

根据记载,两大兵工厂生产一支毛瑟枪的成本是从欧洲进口一支更为先进的来福枪的价格的4—5倍,这对于李鸿章而言,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因为在当时的清朝内部对于李鸿章的拨款需求依然争议较大,李鸿章的淮军和两大兵工厂的财政来源主要依靠咸丰年间所批准的厘金和部分上海海关的关税,此种情况下,李鸿章自然更为倾向于进口武器。

如果仅仅是成本高,倒还不足以决定李鸿章完全倒向进口武器,更为重要的是质量也低,当时两大兵工厂出产的武器弹药几乎全部受到了前线士兵的抵制,这些武器不仅瞄准精度低、稳定性低,还经常容易炸膛,被士兵称为身边的炸弹。

正是在这些因数的合力下,李鸿章最终将目光看向了西方进口武器,以满足前线的需求。

两大兵工厂之所以会出现上述情况,一方面在于,当时的清朝并没有完备的工业体系,兵工厂内,从机器到原材料全部依靠进口,直接就加剧生产成本。

另一方面过高的人力成本,人力成本中,一是对外国技术员拨付的高额工资,二是对大量冗杂官员的高额薪俸。在技术人员短缺的情况下,前者无可厚非,后者虽不合理,但却又是无法避免的。根据现有资料推算,仅金陵兵工厂在成立之初就有各类官员40余人,而当时全厂总共仅百余人。

第三则是无形的官僚成本,两大兵工厂虽然是由李鸿章一手操办,但作为官办企业,他仍然无法逃脱清朝腐败慵懒贪婪的官僚气息,从一颗螺丝钉的采买,到一筐煤炭的进口,处处充满着清朝腐朽制度下的贪腐行为。

第四则是工人文化素质低,积极性差。在清朝长达数百年的愚民政策影响下,清朝百姓的识字率本就不高,更不用说对近代科学的掌握,因此大多数工人并不能熟练的掌握近代机器的生产,致使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都不高。

同时清朝在当时依然延续着千百年来的发配与充军的政策,既将部分囚徒发配到工厂,作为一种惩罚性措施指派他们进行生产,加上工厂本来的官办色彩,工厂的军事化管理程度愈加严酷的背景下,工人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

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金陵与江南两大制造局依然是中国近代军工业的代表,在清朝末期和民国初年成为各大势力争夺的焦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淮军,产量,江南,清朝,金陵,的生产,李鸿章,进口,兵工厂,武器,故事传记,淮军,江南制造局,李鸿章,金陵制造局,兵工厂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淮军,产量,江南,清朝,金陵,的生产,李鸿章,进口,兵工厂,武器,故事传记,淮军,江南制造局,李鸿章,金陵制造局,兵工厂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淮军,产量,江南,清朝,金陵,的生产,李鸿章,进口,兵工厂,武器,故事传记,淮军,江南制造局,李鸿章,金陵制造局,兵工厂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