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曾国藩攻取太平天国大本营天京的时候,慈禧太后就已经派李鸿章和左宗棠率军分别率军在曾国藩的两翼,防止曾国藩兵变,慈禧太后这招以汉治汉,已经够曾国藩吃一壶了,最后还在周边布置了以满人为主的军队,玩起了“双保险”。并且慈禧太后这招其实是一箭三雕的,如果曾国藩说服了左李二人,就算他们三个人合兵一处,也对清廷构成不了多大危险,毕竟满洲八旗军已经在外围包了个圈子,使的他们三个人合兵一处,对于满清政府暂时构不成危险。随着时间的推移,清廷会一个个分而击之。
而所谓的列强支持,完全就是下赌注。正所谓行为背后有动机
,列强支持曾国藩,为的是在华利益。你曾国藩能给,满清政府是更能给的,西方列强肯定是站在能给于自己利益最多的人的背后,所以曾国藩找列强支持。完全是自寻死路。
第一,清廷会以汉治汉,用其他三位晚清名臣对付曾国藩。
晚清时期,有四位名臣,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李鸿章,这四个人的实力和威望都在伯仲之间、
曾国藩手中有湘军,左宗棠手上有楚军,李鸿章手上有淮军,而张之洞则拥湖广之兵,曾国藩敢反,这三个晚清名臣将会对曾国藩进行合围,一对一,尚且曾国藩率军打一支军队都很有问题,同时面对三支,胜算基本没有。
其次,会有人说,策反他们,就算策反他们成功,满清政府已经早早开始培养新一届的军士人才,其中的核心人物就是日后如日中天的袁世凯,袁世凯是什么样的人,三国时期,司马懿一样的人物,要能力,有能力,要手段,有手段,而且他还是一个极度崇尚权力的“政治疯子”,他后续敢于复辟,就能充分说明这一点。
所以说,满清政府早早都未雨绸缪了,满清政府的核心人物慈禧太后,她是一个不会信任任何人的一个统治者,她只会利用一个人,而不是去信用一个人。这才垂帘听政的事迹中就能看出来,因此,清廷得以汉之汉,将会对曾国藩的湘军全面压制。
第二,曾国藩以一己之力对抗举国之力,等于自寻死路。
曾国藩率领湘军攻进天京城,洗劫了太平军的国库,暂时在财政上可以和清廷匹敌,但仅仅只是暂时的,曾国藩现在只占了个江苏省,而满清政府是举国之力,从各方面来说差了一大截子。
并且,如果双发打起相持战,曾国藩的劣势将会进一步被放大,江苏一省的财政,人力,粮食,在举全国之力的清廷面前,就是小巫见大巫。这场战争将会在几个月之内结束,因为一省之力维持不了太长时间,就会资源枯竭。无法相持下去。
所以说,曾国藩以一己之力对抗举国之力,等于以卵击石。自寻死路。历代的起义者,就是因为孤军作战,资源有限,导致无以为继,最终兵败身死。
第三,清廷会以更高的在华利益为交换条件,获取西方列强支持。
先前的太平天国以基督教建国,令西方列强非常兴奋,想拉拢太平天国作为他们中国的代言人,却遭受到了天王洪秀全拒绝。使的西方列强恼羞成怒,反过来支持左宗棠和李鸿章二人。
其次,曾国藩本身就和洋人关系不是太友好,在加上曾国藩要想获得西方列强的援助和支持。必定要向西方列强给予利益。但是你只要敢给,满清政府会毫不犹豫地跟进,并且手上的筹码比“曾国藩”的还要贵重。而西方列强是典型的前头草,两边倒,只认利益,剩下的不认。
因此,曾国藩想要获取西方列强的支持和承认的这个大门,会一直关着的。毕竟主动权在一直在满清政府手上,而不是在你曾国藩手上,曾国藩在西方人眼里也只是一个可以利用的棋子。而不是一个可以得到承认的政治伙伴。
第四,他将会是第二个吴三桂,他将会步吴三桂的后尘
想当年,吴三桂的处境比曾国藩的处境要好很多,满清刚刚入关,百废待兴,吴三桂趁康熙立足未稳,打了满清一个闪电战,使的满清措手不及,丢失了大部分领土,但是后面的结果是什么结果,吴三桂兵败身死。留下一世骂名。
并且吴三桂和曾国藩两个人手上都沾满了太多了汉族同胞的血,他们还打着驱除鞑虏的口号,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说一套,做一套,想得到全天下汉人的支持,基本是不可能的,曾国藩只要“驱除鞑虏”的口号喊出去,将会遭受到天下汉人的唾弃,他的天京屠城,是曾国藩为官为政一辈子的污点。毕竟死在他手上的汉人太多了,天下的汉人谁都可以支持。但是曾国藩是一定不会支持的。
所以说,曾国藩打“驱除鞑虏”的口号,会被天下的汉人喷死,汉人不可能接受满手都是汉人鲜血的汉臣,因此,曾国藩想靠口号来团结汉人,基本不可能。
综上所述,如果曾国藩想凭借一己之力,对抗清廷举国之力,必定会失败,因为曾国藩兵力有限,地盘也有限,资源也有限,是打不了持久战的,在加上曾国藩想依靠西方列强的支持,其根本就是在与虎谋皮,自找不痛快,而驱除鞑虏的口号,谁都可以喊,曾国藩不能喊,毕竟他的这个“曾剃头”不是白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