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舆图志
沿革 分野 疆域 山川 风俗 御迹 封爵 古籍 陵墓 物产
封建废而郡县兴,属在一邑亦有疆理之别,昭封守是陶。自秦汉以来,割隶分置随世代为变易,虽厥名不同而星夜攸分,山川瞭然得无一一如指掌,与民渐康叔之泽淳,庞其天性俗颇栩茂,前代胜迹遗闻俱可按藉而稽,土宜亦足克上供。培养之法所宜讲焉。志舆图。
沿 革
馆陶古冀州地,春秋时晋冠氏邑,后属赵,西北七里有陶,赵置馆于其侧,因名馆陶。秦属东郡,西汉属魏郡,武帝元光中,河决馆陶,明帝时,以其地为馆陶公主食邑。魏晋属阳平郡,后赵徙阳平郡治于此。隋开皇初,废郡,误以屯氏河为毛氏,置毛州,领县四(堂邑、博平、冠氏、临清)。大业初,州废,北徙四十里建今治为县,属武阳郡。唐初,复置毛州,后复废为县,属魏州。大业中,改名永济,寻复置馆陶县。天宝初,属魏州魏郡。宋建隆四年,复置永济渠于馆陶,熙宁五年,省永济为镇入焉,寻复属大名府。金因之。元属濮州。明改属东昌府。弘治二年,升临清为州,割属临清,编户二十七里。国朝仍旧。
续舆图
陶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府志云:故老相传在馆陶镇西南七十里许微有土阜。舆图志:馆陶,古冀州地,春秋时晋冠氏邑,后属赵,西北七里有陶丘,赵置馆于其侧,因名馆陶。各志所载方隅里数参差互异,独大名一统志云,在馆陶县之西南五十里,馆陶镇之西北七里,与诸说较合。而府志云七十里者当是七里,十字或误也。康熙辛酉年前,令郎公奉檄详覆亲历邑西南查访,无踪,为陶山记以续县志,极言其误,今将其附后,至陶丘载于各志。战国已名馆陶,历世久远,陵谷沧桑,事固有之正不得以一时之意见指历代传信之书为乌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