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封王成瘾,大小王爷近三千人。这些王爷,绝大多数为酒囊饭袋,而忠王李秀成,则是公认的庸中佼佼。
但翻开史书不难发现,这位后期太平天国支柱的人生中充满种种矛盾,谜一般不可捉摸。
太平军自金田起义始,凶悍如猛虎,一路北奔,将大清帝国撕咬得遍体鳞伤。
猛兽出笼,同样殃及百民。太平天国所到之处暴虐屡见不鲜,不少史籍称之为“贼”或者“匪”。
可见,太平军绝非善类。
但是,李秀成作为太平军的统帅,却是一位长相斯文、清瘦白暂的人。他举止高雅,戴着眼镜,甚至面带忧郁。
唐浩明的著名历史小说《曾国藩》里,曾多次提到李秀成“面白身小,状如秀女”,“外表看来文弱白净如同妇人”。
很显然,李秀成在相貌、气质上和好勇斗狠、充斥男性荷尔蒙的军队,格格不入。但是他却带领着百万大军,打得敌人魂飞魄散。
跟他类似的,是英王陈玉成,同样俊美书生长相,却是狼虎之师的统帅。
李秀成对待清兵俘虏,仁慈宽厚,想留下的留下,不想留的可以走。这种厚待,曾引起过非议,认为对敌人太宽容,不利于己方。
反观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对太平军俘虏残忍至极,全部残忍杀害。
治理苏州期间,李秀成则慈爱军民,严禁部下杀害良民,无故焚掠;遇到难民,发粮发饷;开放贸易,鼓励经商;听任农民自造田亩,并降低税赋。黎民百姓对他印象不错。
简单定义的话,李秀成是“好人”。但是,他“坏人”的一面,也显而易见。
比如他见死不救,间接害死了陈玉成;大肆收敛钱财,私有无数的金银珠宝;生活奢靡无度,在苏州和天京建造了三座规模宏大的忠王府,见惯大场面的李鸿章,进驻忠王府时大为惊叹,“琼楼玉宇,曲栏洞房,真如神仙窟宅”。
人性是复杂的,李秀成尤甚。
太平天国大厦将倾之时,李秀成死守天京,即使粮草断绝、兵力匮乏。
洪秀全病死,没有乘机取而代之。
待到天京失陷,乡民劝他剃发出险,他断然拒绝,理由是“若不能出,被获解送大清帅臣,我亦不能复语(活);若果有命,能逃出去,亦难对我官军。”
慌乱之中,李秀成把好马让给幼主,自己骑劣马,导致马不能行被俘。
曾国荃恨李秀成死守天京,为发泄私愤,审讯时“置刀锥于前,欲细割之”,“叱勇割其股,皆流血,忠酋殊不动”。
李秀成鄙夷不屑:“曾九,咱们各为其主,而天下事兴灭无常,你今日偶尔得志,何得对我如此狠毒?”
以上可见,李秀成绝非贪生怕死之徒。
但是,万言“供状”《李秀成自述》,对敌人阿谀奉承,刻意讨好,却生生摧毁了尽忠国事的形象,落得“晚节不保,忠王不忠”的评价。
这不能不说,这是李秀成矛盾性人格的又一次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