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西征时,在陕西凤翔府发现了明末清初遗留的“开花大炮”,当时主持海防的林则徐和火炮专家黄冕竟不知“开花炮”为何物。左大帅不仅感叹到:
利器之入中国三百余年,使当时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岛族纵横海上,数十年挟此傲我?
其实,中国一直处在科学的前沿,不仅发明了火药,还发明了管形火器,也就是近代步枪的雏形。金军的飞火枪和宋军的突火枪比西方早上数百年。
如马克思所言:“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为欧洲资产阶级的出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火药的发源地,火器却迎来了长时间的停滞。
从中西方历史中可以看出,明末清初,中国军事科技的发展并不落后于西方。一方面是西方近代科学尚处于起步阶段,与中国仍处于同一水平。另一方面,明、清两个政权在以命相搏时,武器上的革新都是不计血本的。
从万历到天启年间,明朝发往东北的佛郎机、将军炮和神枪不计其数,尤其是威力最大的“红夷大炮”仿制成功和大量使用,给清军以巨大打击。
此后,清军武器装备上的劣势有了很大改善,据传教士卫匡国记录,南明的重要城市,如杭州、金华、建宁、广州等,都是被清军大炮轰开的。
清军问鼎中原后,政权一直面临威胁。三藩之乱中,清军急需能够穿山渡水的轻便火炮,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很快为康熙拿出了木炮样品。该炮内为铜铁,外裹木料,卢沟桥靶场试炮,连发100发全中,而且炮身完好无损。
清朝的武器制造并非被西方传教士垄断,民间也涌现出大量能工巧匠,其中以戴梓最具代表性。资料记载:“自制火器能击百步外,先良王南征时,公布衣从军,献连珠火炮法”。
连珠火炮是一种可以连续射击,具有较高射速的管形火器,相当于现代战场上的机关枪。火药和铅弹都装于枪托之中,共28发,两个机铳轮流开火,扳机扣动后,火药和子弹可以自动填装。
连珠火炮虽然历史上争议较大,但已经代表了当时世界火枪的最高水平。然而在康熙之后,清朝政权根基已牢,进入了一个长期的相对平和阶段。
这样一来,清军对于研制新型武器的兴趣大不如前,而是着力于垄断这种技术优势,下令民间以及周边属国禁止传播和制造火器。这一下就使中国火器发展停滞近200年。
清朝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不爱学习、拒绝先进生产力,不然也不会重金聘请一帮传教士。只是清初的几个皇帝太能打,将周围强敌都一一征服,子孙后代都不用为生存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