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名气虽大,总兵力却一直不多,刚建立时陆营十三个,水营十个,人数只有11500人。即使是在湘军最鼎盛时期,其总兵力也只有12万人。
而湘军的对手太平军号称有百万之众,是因为太平军战斗力太渣?当然不是,太平军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战斗力非常强悍的一支军队,其野战能力要超过清朝绿营军和八旗军。
湘军之所能成功“笑到最后”,完全在于曾国藩的治军和招兵理念:印证了一句话,兵贵精不贵多。士兵都要吃得苦,霸得蛮,将强人强,将刚兵刚!
而且,曾国藩非常善于把情感因素灌输到湘军战斗团队中。曾国藩为了保证“士兵绝对忠诚”,他麾下的湘军每打完一仗,当然会出现人员损失的情况,不过无论兵员如何缺失,曾国藩都不会在当地随便就征兵,他每次都尽量要派人回湖南家乡去征兵。
而湘军在征兵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绝对不收当过兵的人,不收退伍军人,只收农民。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在曾国藩看来,那些最底层的农民,能吃苦,思想单纯,好管理,最适合当兵!
曾国藩组建的湘军是一个有统一思想文化的军队,具体来说,是一支由具有共同价值信仰的儒将所主导的文化集团。
这都是曾国藩在利用地缘情感因素,使湘军各营能迅速变成一个凝聚力十足的团队。例如曾国藩的嫡主力:弟弟曾国荃的吉字营,该营所经历的战斗大部分都是恶仗,而且都是以少胜多。著名的雨花台一战,吉字营2万人硬是打败了20万太平军,这和该营强大的人心凝聚力密不可分。
曾国藩作为一个集团领导人,另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能够制定出有效的制度,把下属的自利行为引导到对组织有利的方向上去。为了维系团队核心凝聚力,曾国藩还规定“将易兵散”,湘军如果一个营的主帅战死了,那么这个营的士兵将会被解散。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所有士兵都能团结在营帅身边,极大保证了官兵上下“一条心”,毕竟士兵们的命运和主帅都是“捆绑”在一起的。所以,湘军一直坚持“兵贵精,不贵多”的基本原则。
毕竟“饱读经书”的曾国藩坚持认为:一支军队的强大,绝不仅仅在于兵多悍勇、器具精良。湘军虽然是一个军事组织,但也是一个整体,其战斗力绝不仅仅是单兵作战能力的简单叠加,而在于自己这个整体的组织能力。
而太平军那边,其实早期的客家兵战斗力之所以强悍,其实是因为和湘军的招兵理念很相似。不过,后来由于广西老兵迅速减少,太平军后期招募的兵员大多是来自安徽,湖北和江西,湖南的新兵,还有很多像“天地会”那样的武装派别,可以说鱼龙混杂。
由于派别林立,人心不齐,所以后期太平军内斗十分严重,打仗时大家“各打各的”,争夺利益时不惜和队友拼个“鱼死网破”。因此,太平军和湘军相比之下,其实就是败在了“军心凝聚力”这点上。
《历史杂谈驿站》图源网络,侵删!作者:二战靓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