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前,欧洲有一位年轻人名叫:马丁·路德。其实1515年以前,他还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好少年”,在家里家外都是一把干活的“好手”。
不过一次偶然的机遇,却让马丁彻底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整个欧洲:整个欧洲因此陷入到史无前例的惨烈战争之中,史称著名的“三十年战争”!那是1515年一个很平常的日子,马丁·路德看了约翰·胡斯的《论教会》。
于是他觉得自己并非“一介凡人”,开始学会思考人生和理想了。特别马丁·路德在朗诵《罗马诗》时,他无意看到了里面一句话:“因为神的义,正在福音上显明出来”。正是这句话使他豁然开朗,他就此认为圣经才是根本!
“人们所为之事都是可以越过教会的,因为教会并不能完全代表上帝。”就这样,这位年轻人便开始走上了宗教“不归路”。可见有些书确实是不能乱看的,搞不好就会搞得“欧洲大乱”!
从这一刻开始,欧洲天主教的日子便逐渐变得艰难起来。
1517年,马丁公然将天主教发行的赎罪劵钉在了教堂的门上,并大肆宣扬自己所写的《九十五条论纲》。他在德意志地区大声疾呼天主教的错误,认为人民应当支持自己的“新教”,政府应当进行宗教改革。
自此以后,“宗教改革和混乱”同时在欧洲大陆上“如火如荼”地扩散开来。马丁·路德的出现无疑让一个人很是头疼,此人便是:查理五世。马丁·路德在宗教方面的煽风点火,让查理五世颇为愤怒!
于是在1521年,查理五世传唤马丁参加沃尔姆斯宗教会议,并当场宣布他的“新教”非法。查理五世以为这样做,会让马丁·路德以及他的新教会变得消停一些。可是结果却让他更为恼火,因为政治和人民给予皇室的压力,让马丁·路德的新教依然有了喘息的余地。
1524年德国又爆发了农民起义,当地诸侯们组成“施马尔卡尔登联盟”,并在德意志地区内部兴风作浪了20多年。直到1547年,查理五世和他的弟弟斐迪南一世倾力合作,最终才将这支起义军镇压下来,联盟首领约翰·佛雷德里克被抓。
不过此战过后,查理五世便开始退出政治舞台了,有传言说是因为他得了精神病。但查理五世在隐退之前,将对土耳其的征讨重任交给了自己的弟弟。而那个“兴风作浪”的马丁·路德,也在查理五世隐退时死掉了。
但是,新教的星火不仅没有因为马丁·路德的死而被吹灭,反而像滚雪球一样在欧洲“越滚越大”。而惨烈的欧洲三十年战争,就是自马丁·路德呼吁的“宗教改革”以来,欧洲各地新教和传统天主教派别的冲突总爆发。
当时在东欧之外的基督教世界中,新教和天主教已经是“形同水火”。新教对天主教会至高无上地位的挑战和冲击,伴随而来的就是时断时续,达一百多年之久的宗教战争。
惨烈的“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波希米亚(捷克)爆发民族起义。
当时德意志三世皇帝马提亚,他派遣耶稣会教士深入捷克,企图在那里恢复天主教,并指定斐迪南为捷克国王。
可是这个捷克国王斐迪南一上台,便残酷地迫害捷克境内的新教徒。当地的新教教堂都被拆毁,信奉新教的人被投入监狱。斐迪南的残忍做法,彻底激起了捷克人的反抗。
1618年5月23日,一群武装捷克群众和新教教徒手拿铁棍长矛,冲进捷克王宫,他们抓到了国王的两个亲信。“把他们扔出去,扔到窗子外面去!”
于是在一阵怒吼声中,按照捷克人的古老习惯,这两个国王亲信便被人们从20多米高的窗口扔了出去。他们落在御城河沟的垃圾堆上,都痛得哇哇乱叫。
这就是当时震动整个欧洲的“宫廷投窗事件”,它是捷克民族起义的信号,也是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自此,“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两派的全面冲突在中欧全面展开,并随后蔓延到西欧、北欧乃至南欧。为了能和对方相抗衡,两大宗教联盟当时均寻求外国势力的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已形成统一集权国家的英、法、西班牙等欧洲大国,趁机谋求对外扩张。于是,它们遂把地处欧洲中心,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却又四分五裂的德意志作为生死角逐的中心地带。
因此,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的主战场其实是在德国。战争期间德意志地区饱受摧残,人口锐减。战前德国人口1600-1700万,战后降至1000-1100万,人口损失近600万!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平民,德国男性当时减员近半。
其实,欧洲的历史总是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欧洲历史上的那些“教皇”,他们都喜欢在高大的殿堂里玩弄着各种权衡之术。而欧洲的百姓们在历史上都认为这一切是理所当然,“誓死效命于诸侯!”似乎是欧洲百姓们唯一的人生信念。
反观中国的历史,每一个王朝开始没落时,一旦有人喊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所有百姓便都会揭竿而起。
因此农民起义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已经是“司空见惯”,而在欧洲则完全不同!好像所有欧洲人都认为:底层人民不能和那些贵族“相提并论”,血统决定一切。
而且这种保守的思想,在欧洲历史上持续了很长很长的时间,直到欧洲“文艺复兴”以后,才有了真正的改观。
作者:古代靓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