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崇祯末年,大明王朝已经是千疮百孔了,亡国是必然的事情,从秦始皇之后还没有哪个封建王朝能够打破三百年国祚的魔咒怪圈。
两汉加一起虽然过了四百年,但其实两汉是独立的两个王朝,与晋、宋、以及朱棣之后的大明截然不同,后汉是不承认前汉遗留的宗室地位的,而唐朝296年已经是做到了封建王朝的极致了,明朝也还可以,延续了十一世十六帝,一共276年。
关键是历史是由许多个偶然组成的,在崇祯末年明朝、蒙古、女真再加上明朝农民起义的首领李自成、张献忠五人来看的话,依然还是皇太极的政治水平最高,其余几人水平参差不齐,李自成略微比其他人高,崇祯略微比其他人低。
虽然崇祯皇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精神我很佩服他,但是他的所作所为真的应了那句话“不作死就不会死”,崇祯刚登基的时候其实局势并没有那么糟糕,楞是将一手好牌打的稀碎。
历史上有许多兄终弟及的皇帝,但是其中的两极分化特别严重,做得比较好的有比如宋太宗赵炅、宋高宗赵构、明代宗朱祁钰、明世宗朱厚熜等等,姑且不论他们在位时是昏君还是明君,他们起码能够把握住朝政,知道驾驭群臣。
但是做得比较差的也有不少,实话实说,宋朝、明朝、清朝都是亡于兄终弟及的皇帝之手,也有人说清朝应该怪慈禧,呵呵,不是光绪能力太弱还杀心满满,慈禧并不会架空光绪的,毕竟是她的亲外甥,可惜这个外甥能力不咋地,还想要她的命,拖到临死才杀他已经很不错了。
古代帝王为皇子选老师时其实是有讲究的,太子会选干练之臣授课,如杨廷和之于正德皇帝朱厚燳、高拱之于隆庆皇帝朱载垕、张居正之于万历皇帝朱翊钧,都是一时名相,他们也会教授未来的皇帝一些帝王心术。
相反对于其他皇子,皇帝都会选择忠厚老实的大臣去给他们上课,告诉他们非白即黑,宣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类的三纲五常,所以像崇祯这样的以为东林党会众正盈朝的皇帝就明显吃亏上当。
崇祯能力不行,自然有能力强的逐鹿中原,于是李自成率大军进京,本来李自成没想过那么快的,结果一路上望风而降,李自成不胜而胜到了京城,到了北京城李自成其实还是不想进城的,毕竟他还没有做好坐江山的准备,他的根基还太薄弱,只是他的那些部下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迫不及待的要进京“栲饷”了,最后他们在京城搜刮了八千万两银子而去,而之前崇祯哭爷爷告奶奶也没求来几千两银子。
李自成的所作所为吓坏了准备投靠他的吴三桂,于是吴三桂倒向清国,当时的摄政王多尔衮虽然带兵打仗不行,但是政治水平不错,要不然也不会被封为“睿”亲王,于是他以吴三桂兵马为前驱,一路向南,替他打下了大片疆土,最后封吴三桂等“三藩”多尔衮也不过是慨他人之慷,反正之前也不是他的土地。
要知道满清刚入关时全族老少加起来才二十万人,而当时汉人有将近两亿,虽然有“女真满万不可敌之”说,但是在冷兵器时代怎么拼也能拼过了。
不过入关后女真人聪明了,他们只在后面押阵,在前面冲锋陷阵的都是汉军,也就是所谓的绿营军,而原明朝的将领纷纷降清,也为清朝统一中原增加实力,连郑成功的老爹郑芝龙都降了清,不过让人解恨的是汉奸多没有好下场,后来也得到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待遇。
乾隆皇帝后宫有名号的嫔妃有43人,为何只有5人能与其合葬裕陵?
明末宗室俸禄和清末旗人铁杆庄稼,哪个对朝廷财政的压力较大?
甘草阁老徐阶忍气吞声十余年,最后终于用计除掉严嵩之子严世蕃
总被敌人兵临城下,明朝迁都北京是否是重大战略失误?
明朝皇帝们的平均寿命比清朝要短上不少,是明朝时的医生不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