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帝王,居住于深宫,与外界联系的渠道不多,再加上多疑的性格,时常担心“有人要害朕”。因此,历代帝王或多或少都会广布耳目于朝野,以洞察臣子的举动,了解民间动向,以期防范于未然。在这方面,雍正是集大成者,建立并完善了密折制度。
何谓“密折”?
所谓“密折”,其实就是密奏,即臣子给皇帝的奏折内附奏机密要事,主要是揭发一些臣子作奸犯科的行为以及民情、重案等等,这些密事只有皇帝知道,从而使臣子处于相互监督、彼此制衡的状态,人人自危,都积极对皇帝表忠心,既防止臣子不法行为,还能避免皇权旁落。
在康熙朝,康熙已经提出“密奏”的办法:要求朝廷内外大臣在上给皇帝的“请安”折内,附奏机密要事。密折之事,只许皇帝一人查看,但那时只是小范围,有密折之权者仅限于少数亲信。
雍正继承并发扬了“密奏”,将其作为一项固定制度,大范围推广。在京的满汉大臣、外省的要员,均实行“密折”制度。尤其是京城的科道官员,每人每天都要上一到“密折”,一折只论一件事,不管大事小事,都要据实禀明;如果没事,也要写密折说明为什么无事可奏。
密折几乎都有皇帝的亲笔朱批,叫做“朱批谕旨”,雍正那句著名的“朕就是这样的汉子”,就是回复田文镜密折的朱批谕旨;批阅过的密折称之为“朱批奏折”。密折所用纸张,十分讲究:白纸用来题写陈奏性质的密折;黄绫面黄纸用于请安或举荐他人为官;白绫面白纸是大丧期间使用。
雍正朝的许多制度创新、变法主张,都是君臣在密折中沟通之后,再决策执行。
“密折”的特点,在“密”不在“折”
因为密折内容的广泛性,涉及到皇帝施政以及人事任命,所以,雍正特别重视密折的保密性,一再对上密折的臣子强调:
“密之一字,最为紧要,不可令一人知之……假若借此擅作威福,挟制上司,凌人舞弊,少存私意于期间,岂但非荣事,反为取祸之捷径也。”
欲上密折,先做好保密工作,内容不得告知他人。只有雍正特别交代,转告相关人员时,才能传达谕旨精神。对于做不到保守秘密之人,雍正也会采取相应的惩治措施,比如,闽浙总督满保、山西巡抚诺敏等人,曾将密折内容交亲信过目,雍正就废除他们的密折之权。后来,雍正为了在“密”字上做到万无一失,采取几项措施:
一、收回朱批奏折。上密折的大臣,在收到雍正批复的一定时限内,需要将原奏折以及朱批一并上交,本人不得备份或留底。奏折中的朱批,也不能写入题本。
二、实行奏折专用箱锁。雍正专门定制一批带锁的皮匣,发放给有密折之权的大臣,凡是有密折,均用特制的匣子差专人送至京城。每个匣子配两把钥匙,皇帝与臣子各一把,因此只有皇帝与写奏折的臣子能够开启,其他人不敢也不能开。
三、减少经手人,直达内庭。与“题本”不同的是,密折到京后不需要通政司转呈,如果是封疆大吏的折子,交奏事处直达皇帝;其他地方官的奏折,则需要交给雍正指定的王公大臣转呈。被指定转呈密折之人,有胤祥、张廷玉、隆科多等人,都是雍正的亲信,但不得拆看、过问其中内容。
四、皇帝亲自批阅,任何人不得参与。
“各省文武官员之奏折,一日之间,尝至二三十件,多或五六十件不等,皆朕亲自览阅批发,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襄于左右,不但宫中无档可查,亦并无专司其事之人。”
雍正批阅后,密折转回到写折子的大臣手中,以便他们按照旨意办事。部分折子所写内容,雍正如果一时想不出对策,就会留中,等时机成熟再下发。
密折的效果
按照雍正的说法,密折的作用非常“正大光明”,一是提升了行政效率,方便君臣沟通,便于施政;二是便于启示臣工,以利其从政。除了这些雍正说出来的作用,密折还有如下效果:
一、强化了皇权。之前许多事,都由朝廷王公大臣公议,而通过密折,只需要皇帝批示即可。从此,内阁的作用进一步弱化。
二、上密折,本质上也是告密。雍正通过这种方式监视臣子,臣子也能通过这种方式“钻营”或打击同僚。所有的封疆大吏,都成了雍正安插在各地的耳目。
密折制度的推广,在集中皇权的同时,也极大地加重了皇帝的工作量,让皇帝面临智力、精力等方面的挑战。遇到雍正这种勤奋有才能的皇帝,密折可以正常运转;遇见怠政、平庸的帝王,密折堆积如山,从朝廷到地方的政务都难以开展。
秋媚说:雍正通过密折驾驭群臣,实现对他们的监督管理,也让皇帝的意志可以直达地方。如果朝廷是一个群,雍正是群主,臣子是群成员,之前有事在群里讨论,那密折就是与群主的单线联系,将台面讨论的问题变成了私下交流,公开不好说的事、不敢弹劾的人,私底下就能揭发,这就必然会滋长告密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