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圈 热点 清朝士兵军服上印“兵”和“勇”,一字之差,军饷地位都差距惊人

清朝士兵军服上印“兵”和“勇”,一字之差,军饷地位都差距惊人

提到清朝的军队制度,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努尔哈赤创办的八旗制度,这个制度曾为满清入主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满洲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资料显示,从顺治元年到宣统三年,清朝的兵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八旗制度和绿营兵制、勇营制度以及近代新式兵制。

相信看过清宫剧人,对这样一个场景不会陌生,清兵所穿服装上有的印着“兵”字,有的印着“勇”字。可能有人会说,不就是是一个字嘛,这有什么,其实不然。一句话来形容,一字之差,待遇(军饷、地位)是千差万别的。前面提到八旗制度是满族入主中国最重要的力量,这些都是清朝的正规军,这些兵的服装上印着“兵”字。

满清入关后,八旗兵力已经远远不足以戍守面积如此之大的国土,于是编练以汉人为主的汉兵。这种兵制以绿营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称其绿营兵或绿旗兵,简称绿营。八旗兵和绿营都是国家的常备力量,但两者分工有所不同,“八旗兵绝大部分卫戍北京城,负责京城安全;绿营在遍布全国各地,人数也是八旗兵的几十倍。”我们在影视作品里看到的浩浩荡荡的清军,基本上都是绿营兵,他们和八旗兵一样,身上服装都是“兵”字。

“勇”与“兵”相比,待遇就比较差了。雍正后期,八旗兵日渐衰落,外加绿营兵数量不够,于是一种临时招募的军队就应运而生。为了区分,临时招募军队所穿的衣服就是“勇”字。清朝晚期,八旗兵和绿营兵全面衰弱,这是全国各地的“乡勇”应运而生,不过战事一旦结束,这种兵就立即解散。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曾国藩的“湘勇”和李鸿章的“淮勇”都大放异彩。

由于“勇”兵是私人武装,到了晚清时期,这些“勇”兵成为清廷必须依仗的力量,这时他们的军饷也部分由清廷拨付。总之,关于“勇”和“兵”两者区别,通俗来说就是:“兵”是正式的合同工,“勇”是临时工,两人的待遇差距是很大的。

参考资料:《清朝兵制研究》、《八旗制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士兵,服装,清朝,军饷,地位,军服,制度,军队,待遇,的力量,观点评论

今日话题圈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士兵,服装,清朝,军饷,地位,军服,制度,军队,待遇,的力量,观点评论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士兵,服装,清朝,军饷,地位,军服,制度,军队,待遇,的力量,观点评论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