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太平天国之所以会灭亡,有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一支强大的水师,这就导致曾国藩、曾国荃统领的湘军,全面控制长江中下游,有效封锁长江黄金水道,严下号令“不给粒米勺水之接济,片纸只鸟之通过。”活生生地将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围困成了一座孤岛,最后衰竭而亡。
其实,太平军最初是有一支水师部队,虽然以陆师起家,擅长陆战。但在攻克位于洞庭湖边的益阳和岳州后,获得了大批船只。东王杨秀清任命祁阳县木材商唐正财为典水匠,利用这些船只组建了一支水师部队,分为前、后、左、右、中五军,水师部队达数万人之多,从广西金田一直尾追太平军的向荣说:“逆匪所掳船只,半多湖南炭船,名曰小拨,其舟身长而窄,棚矮而坚,首尾木板斜耸,高与棚齐,冲风破浪,驶迅如矢。”
就连湘军统率曾国藩向皇上的奏折中写道:“其由武汉下江南也,帆幔蔽江,衔尾数十里。”“行则帆如叠雪,住则樯若丛芦,炮声遥震,沿江州邑,无兵无船,莫不望风披靡。”由此可见,太平军当时的水师部队的强大,令人乍舌。吓得那些农夫出身的湘军不战自逃,即使曾国藩提着宝剑挡在前方叫嚣:“过旗者斩”,也拦不住大家绕过主帅逃命的步伐。
然而,这支貌似强大的太平天国水师,由于靠的是征用长江沿岸的民用船只,虽然数量众多,速度快,但攻击性和抗打击性均不足。这种打鱼或者运输的民船,天生就不是为战斗准备的,即使改造成战船,也是先天不足。
最后,湘军水师通过几次与之江上交战,尤其是在江西与湖北交界处的田家镇之战,太平军水师“樯橹灰飞烟灭”的挽歌声中全军覆没,长江,曾经运载着太平天国到达小天堂的彼岸,如今,却变成一条绳索,把这个新兴政权绞杀得透不过气来。
田家镇,位于湖北广济(今武穴)的南部,长江北岸,万里长江在这里变得十分狭窄,地势险要,整个江面只有一里多宽,是入皖、赣和鄂的咽喉之地。有“两江门户,,金陵咽喉”之称。因此,在历朝历代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军和湘军对此地同样势在必得,尤其是势如破竹的太平军水师,牢牢地控制着这一段水域。
当时,太平天国高层对镇守田家镇也格外重视,当即派燕王秦日纲赶到田家镇统筹,太平军精心打造了严密的立体防御体系:在长江上设立水城,颇有点像赤壁之战的曹营,“乃于田家镇之下游,遥对南岸之半壁山,相为犄角,而系之以铁索,江之中比船扎簰而承之,节节钩廉,矜以铁马……半壁山有万人守卫”,从田家镇到蕲州沿岸筑了炮垒、土城,备了重炮;从天京调拨大量精干将领赶往田家镇驻守。
然而,不幸的是,曾国藩指挥湘军水师如洪水猛兽般全线进攻太平军所筑建起的防线,特别是湘军悍将杨岳斌率领水师横渡长江,砍断太平军的横江铁锁,撕裂了太平军防线的口子,随后,水师参将杨载福、同知彭玉麟放火烧船簰,用烧红的打斧头“先椎铁马,再断铁索,于是节节皆碎”,太平军如滚石一般迅速败亡太平军只能征调民船数千艘,岂料船只刚刚汇集一处,湘军便派人偷偷潜入,一把大火之下,战船四千馀只全部焚毁,至此,太平军水师彻底解体,黯然退场,全军覆没,天国也丧失对长江中下游的控制权。
是役,太平军水师各部的一些将领打散之后,也各自逃命,其中,有一位名叫熊荫棠的将领,由于在这次混战中侥幸活命,便顺着水路先是逃到鄂州,当时以图东山再起,但后来太平天国彻底失败后,大多数重要将领都遭到清朝统治者残忍的虐杀或凌迟处死,他便一直是隐姓埋名,接着又前住江夏修元乡安家。为了谋生,在一个英国人的轮船上当了引水员,成家之后生了一个儿子名叫熊开万,后来,他的儿子生了儿子也就是熊荫棠的孙子,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辛亥元勋,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的熊秉坤。
熊秉坤,原名祥元,字载乾,又名忠炳。早年读了几年私塾,后因为家道贫困,读书不成,乃入商店当学徒,曾在武昌平湖门一带码头做搬运工,此时与原驻扎在此的工程士兵相熟悉,于是进入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兵八营当兵,由于做事勤劳升为“正兵”、“正目”,相当于连队中班长的职务。由于他祖父熊荫棠早年曾参加过太平军失败的隐居生涯,他自幼就受到反满复汉思想的影响,内心就有了反清的情结。他对投入反满复汉斗争的死难者异常钦佩,还经常到武昌洪山去凭吊志士亡魂。青年的熊秉坤已经强烈地感觉到时代脉搏和自己应当选择的方向。于是他毅然加入了具有这一思想的革命团体共进会,并发展会员二百多人,担任工程营革命军大队长。
革命党人在广州发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决定把斗争的重心转移到地处中原的武汉,继续发动再一次的武装起义。1911年秋,四川发生保路运动,清廷派端方带领部分湖北新军进入四川镇压,一时武昌驻军空虚,此时革命党人决定发动起义。并指定熊秉坤所在的工程营负责占领该营防地楚望台军械库,这可谓是起义胜利与否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关。
由于起义各方面准备不足,再加上推举的总指挥黄兴、宋教仁等还没有抵达武昌,革命党人制作炸弹,用来刺杀湖广总督瑞澂,结果制炸弹时不慎引起爆炸,起义计划暴露,朝廷爪牙下令紧闭城门,大肆搜捕。一时高大的武昌城门紧紧地关闭着,军警的街上搜捕抓人,连清王朝湖北新军各营士兵的子弹也被上司收缴,对工程兵第八营还实行了特别戒严措施。
熊秉坤见此情形并没有惊慌,而是清楚地看到“势诚岌岌,不可稍待者,若再仰望,大势去矣”,于是对同志们说,"我们的名册已落入敌手,被捕杀头只是早晚的事。与其坐而等死,不如起义造反。再说我营是防守军械库的,应该首先起义,为其他各营起义供应武器弹药才是。"这席话深得在场代表的一致赞成。
于是他以营代表和革命军大队长身份首先率部发难,“下楼吹哨笛集合队伍”,随即对空连放3枪,首先率部占领楚望台军械库。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熊秉坤成功夺取楚望台的军械库!此处是湖北新军军械总库,储备着大量的各种军事装备,这意味着起义队伍可以配备充足的枪支弹药,为各路义军下一步进攻总督府提供了得力的武器。此处遂成为武昌起义部队的大本营,为了加强指挥,起义军公推熊秉坤为副总指挥。
随后,副总指挥组织敢死队40人猛攻都督府,在巨大炮火的支持下,各炮位发起连排速射,都督署顿成火海,步兵亦奋勇冲锋,占领了第八镇司令部。湖广总督瑞澄见大势已去,早已在后墙凿洞逃走。此时天已大亮。由于首义战斗只在武昌都督署衙门和军营中展开,且起事各标、营及时在各商所、钱局分兵布警,因此市井街区损失极小,汉阳、汉口也为革命党人成功光复,军政府即时鸣锣布告安民,生活秩序即刻恢复正常。继而,各个公所机关纷纷扬起十八星旗,奔走相告。军政府遂得通电,宣告湖北独立。
在革命即将失败的紧要关头,熊秉坤这第一枪十分重要!迅速地占领了军火库更为下一步的行动提供了重要的保证。以他为代表的武昌首义英雄们临危不乱,处变不惊,敢于一枪捅破天的大无畏气概。他们不是“闯下了塌天大祸”,而是一枪把君主专制的黑暗天下“捅塌”了,接下来,犹如推倒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引发了以后十四省的相继宣布独立,统治二百多年腐朽昏庸的大清朝廷自此而轰然倒塌。为此,在孙中山的著作中,多次提到“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的熊秉坤”之誉,因此,至今留在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史上的英雄,“熊一枪”比熊秉坤的名字更响亮。
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尽管革命道路曲折,熊秉坤都始终追随历史进步的潮流,他担任过国军中将。武汉解放前夕,他参与维持地方治安,为武汉市临时救济委员会公安组负责人之一。建国后,历任湖北省政协常务委员、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参事室参事、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
1961年,正值辛亥革命50周年之际,当上省级领导干部的熊秉坤参加了这一年的国庆宴会盛典。这一天,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得知熊秉坤的大名,特地向上级申请,要向这位“熊一枪”敬酒,在的喜庆的气氛之中,溥仪端着酒杯来到熊秉坤面前,高举酒杯说:“辛亥革命,你打响了第一枪,可称盖世英雄,了不起,推翻了封建统治,打倒了我这个当年还是小孩子的皇帝,让我能顺应历史潮流,改造为新人。为表达谢意,容我敬你一杯。”
50年沧海桑田,50年风云变幻,50年不断争战,50年前仆后继。再上溯到百年前熊秉坤爷爷一辈的太平天国将领,为推翻清朝统治,天国灭亡之后,清朝统治者对于这帮“反贼”赶尽杀绝,大大小小的将领身首异处。而他的孙子打响第一枪,推翻了这个皇帝,昔日的皇帝与昔日的造反者兜兜转转又见面了,曾经的对立者已早无恨意,只剩相逢一笑泯恩仇。随后与薄仪拥抱,留下这张历史性的照片,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