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祖大寿的评价,历史上也众说纷纭,有人说他能够坚守阵地,也有人说他里外不是人。我佩服他的英勇与忠诚,但也愤怒于守城之时竟杀害城中百姓充当军粮。
祖大寿生于1579年,卒于1656年,是明末清初人士,为明国大将。对于他的降清,许多人唾骂,但是却没有人知道他亦是逼不得已,两次降清皆因走投无路。那么祖大寿是如何一步步被逼到投降之路的呢?
当时皇太极攻打锦州与宁远,但是两军相持不下。于是改变了策略,从蓟州攻入长城,直达北京城。
当时是袁崇焕镇守山海关,急忙派遣祖大寿前往北京救援。但是援兵到达北京城时,却被崇祯帝拒绝在外,祖大寿只好带领援兵驻扎城外。
皇太极亲自帅金军攻打,满桂副将应战,被炮火轰炸受伤,前去诬陷是袁崇焕的关宁军杀害的。崇祯帝不容分说便下令把袁崇焕押进监狱。祖大寿内心惶恐,又被陷害说三天必反,所以他直接率宁关军离开京城。
明朝主力军离开,满桂敌不过金军的攻打,死伤惨重。崇祯皇帝不得不让袁崇焕写信召回祖大寿,解京城燃眉之急。
1630年,皇太极捉得祖大寿的家属,并且好生相待,为的就是让祖大寿投降。但是祖大寿依旧不肯投清,与金军大战于大凌河。皇太极率领军队亲自包围大凌河,祖大寿在慌乱之中匆忙应战。
大战几天之后,城中粮尽,城内士兵惶恐。祖大寿率军队几次要突出重围都没有成功。所以他坚守不出。
虽然久久不见明军来援,却收到了皇太极几封劝降书,但他依旧不为所动。皇太极改变策略,假装援兵,祖大寿上当,城中士兵损失惨重,此后再也不应战了。
皇太极又做了大量工作,又亲自写书劝其投降,但是人遭拒绝。后来援兵至,却也都被击退。大凌河城被包围了三个月,粮食早尽,以马充饥。但马尽却杀城中百姓,大凌河城百姓几尽被杀食光,祖大寿才不得已诈降。
皇太极率领众将隆重迎接,双方盟誓祭天。但祖大寿“人在曹营,心在汉”,之后借自己家人皆在锦州城为由逃回。祖大寿逃回锦州城后,积极组织防御工作。
崇祯皇帝因此提拔祖大寿,但下召令其进京时,却遭到多次的故意推迟。皇太极则是不断密信告诫祖大寿莫忘誓言。
1638年,皇太极又亲自率兵攻打明朝,祖大寿与皇太极对峙,皇太极又亲自写信劝降。说无论祖大寿选择留在明朝还是归清,绝不勉强。第2天又释放民间俘虏,但祖大寿都不为所动。
1639年,皇太极再次攻打明朝,而祖大寿奉命镇守宁远。皇太极派遣使者前去会谈祖大寿之妻,让她说服祖大寿归清。祖大寿之后又与清军交战,大败而归。
后皇太极退兵松山,撤回辽宁沈阳,祖大寿又入锦州驻守。1640年,锦州外城众将预谋投降,清军将至,众将准备投降。不过到了这个节骨眼上,祖大寿依旧选择不投降,两军又相持不下。
后来皇太极命多而滚、济尔哈朗等轮流带兵攻打锦州。吴三桂率13万军兵营救,结果被皇太极亲自率领的军队切断军粮之道,明军大乱。清军趁势急剧攻打。1642年,松山沦陷,众将投降。
而此时,锦州已经被包围了整整一年。援军不至,又不能突破不了重围,城内粮食尽,又上演了一场杀人相食的惨剧。锦州城内百姓又沦为军中粮食,士兵口中肉。最后城内百姓被杀绝,祖大寿才打开城门投降。
皇太极得知,非常高兴。命令人盛宴招待祖大寿,并且好言相劝。祖大寿从此归清,担任汉军正黄旗总兵的职位。之后写信招降外甥吴三桂,但却被拒绝。
1656年,祖大寿病故于北京,藏语北京清河附近的永泰村。祖大寿死后,宅邸被改造成祖家祠堂,位于北京市国富街3号,但为何祖大寿坟墓会出现在加拿大呢?
1840年以后,国内战乱不断,而直至清朝被推翻,许多清朝人物的坟墓再无人顾及。整个中国就如热锅上的蚂蚁,在兵荒马乱之下四处逃亡。而国外许多人士早已对中国的古文物虎视眈眈。
1918年,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想收藏明清高官显赫的墓葬,并且委托皮货商克罗夫茨帮他们挑选采购一套完整的墓葬。
克罗夫茨经过多地考察,最终被这个高大并且拥有精美石雕的石门的祖大寿之墓所震撼。墓前还有石拱桌与成对的石人与石骆驼,是一座豪华且精美的墓地。
克罗夫茨便毫不犹豫地用重金将墓地购买下,将祖大寿墓以及墓前的所有东西(包括精美的石桌、石骆驼、石人等)全部运回加拿大,以高价卖给安大略博物馆。
迄今为止,这座陵墓依旧完好无损地被安置在安大略博物馆,上面刻着“皇清诰封光禄大夫”。但是对于这到底是不是祖大寿陵墓,至今还无法证实,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指明这并不是祖大寿的坟墓。
2013年,在辽宁兴城又发现刻有祖大寿三字的陵墓,这次发现引起考古学家的格外关注。这块祭文碑至少有三米高,规模是相当大的,这成为了证实祖大寿之墓被移居国外提供了最有力的证据。
祖大寿一生都在战场上奔波戎马一生,立下了许多大功,但也犯了许多错误。我钦佩他的傲骨与识时务,但也气愤于他坚守阵地时竟以百姓为食。
不知各位对这样一位大将有何看法,愿闻其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