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英国“短命”首相,背后都有哪些跌宕?

英国“短命”首相,背后都有哪些跌宕?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特拉斯上任仅44天就辞职,成为英国历史上的“短命”首相,有外媒讽刺她的任期还没有生菜的保质期长。英国历史上,“短命”首相并不少,从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出任英国第一任首相至今,有20多任首相因为种种原因任期不足一年。

打败拿破仑的将领仅当22天首相

从历任首相的任期来看,英国历史上曾有过3次比较明显的“动荡期”,即某段时间内首相更迭异常频繁。

第一次“动荡期”是在1782年至1783年期间,这段时间更换了3位首相,任期从3个月到9个月不等。当时,工业革命和海外殖民地的开拓给英国社会格局带来巨变,以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代表的激进派与以贵族大地主为代表的保守派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在政局上的博弈就表现为“短命”的首相任期。

第二次“动荡期”是在1834年至1835年,当时英国在与法国等其他强国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第一强国。但国内因改革派和保守派意见不一造成政局动荡。1834年7月到12月短短几个月时间,英国人就见识了4位首相走马灯般地“你方唱罢我登场”。

创下英国首相历史上22天最短任期的,正是这一时期。这位首相,是英国近代史上鼎鼎大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阿瑟·韦尔斯利,他因为在滑铁卢战役中击败拿破仑而名垂青史,并受封成为第一代威灵顿公爵。韦尔斯利在1828年至1830年担任了3年首相。后来,在1834年11月17日,阿瑟·韦尔斯利再次出任英国首相,但到12月9日,也就是22天后,他就结束了任期。其实,韦尔斯利这次超短的任期,主要是为了给好友罗伯特·皮尔执政铺平道路。罗伯特·皮尔接任首相后,进一步巩固了英国第一强国的地位,被称为英国“史上最杰出首相”。

第三次“动荡期”是在1922年10月至1924年11月期间,两年时间英国历经5任首相,其中3任的任期不足一年。值得一提的是拉姆齐·麦克唐纳,他的任期虽然只有9个多月,但这是他带领工党作为英国政坛的新势力首次登上历史舞台。这次动荡期的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严重的经济危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可以说是大英帝国走向衰落的拐点。一战的战火虽然没有殃及英国本土,但英国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一战前,英国是债权国,战后却成了债务国。英国还在一战中丧失了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伦敦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也逐渐被纽约取而代之。1920年至1921年,英国爆发了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工业生产大幅下降。

英国工党从建立开始仅过了半个多世纪,就成为英国第一大政党,而麦克唐纳对英国工党的发展和崛起作用巨大,他不仅是英国工党创始人之一,还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工党出身的草根首相。

1924年1月22日,麦克唐纳出任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工党也首次以执政党的身份上台执政。但很快,他就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对外,工党政府极力推动英国与苏联建交,遭到来自其他党派的反对。而对内,工党政府从一上台就在立场上有所转变,开始对工人罢工等斗争进行破坏,激起广大工人的强烈不满。最终麦克唐纳只好宣布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大选前几天,英国保守党操控的《每日邮报》曝光了一封信,据称是共产国际主席季诺维也夫给英国共产国际的信,信中提及应加强英苏关系,并称这将“有助于国际和英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暗示在英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等。

后来,各方证据都表明这封信很可能是保守党方面伪造的,但麦克唐纳却以此信为借口向苏联发出抗议,这一做法反而给保守党的反苏宣传提供了根据。在这样的情形下,1924年底的议会大选保守党得胜,工党遭到惨败,麦克唐纳只得在1924年11月4日辞职,结束了9个月零12天的首次执政。

好在工党的群众基础还算不错,后来麦克唐纳在1929年再次代表工党出任首相并执政6年。麦克唐纳在任期内为解决英国巨大的财政赤字平衡预算,采取紧缩政策,甚至不惜削减工人的失业补助金,这一措施引起工党上下的严重不满。此事后来造成麦克唐纳积累多年的政治声望损失殆尽,最后被开除出党。(张继文)

张伯伦因绥靖政策被迫引咎辞职

内维尔·张伯伦,1937年5月28日至1940年5月10日担任英国首相,从执政时间上并不算很短,但张伯伦作为绥靖政策的代表人物被诟病多年。

张伯伦出生在一个政治世家,他先后在地方和几届中央政府任职。1937年5月28日,张伯伦就任英国首相。当时,希特勒和墨索里尼不断向英法等国施压,提出一些违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定的无理要求。张伯伦鉴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给英国和世界造成的深重灾难,极力希望维持欧洲的和平,他坚定地认为可以通过谈判避免战争。

1938年,德国无视《凡尔赛和约》的规定,武装吞并了奥地利。此时,安东尼·艾登和温斯顿·丘吉尔等人极力呼吁对纳粹德国采取行动,遏制希特勒的扩张行为,但张伯伦始终不为所动。1938年9月,希特勒扬言要对捷克斯洛伐克采取军事行动,德国军队开始大规模地向边境集结,欧洲战争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张伯伦9月中旬赶赴德国会见希特勒。尽管希特勒对张伯伦给予了冷遇并以开战相威胁,张伯伦仍对其抱有幻想,祈求对方不要采取战争手段。最终,张伯伦错误地认为对苏台德地区的领土诉求就是希特勒的最终要求,只要答应这一点就能够避免将欧洲拖入战争。在张伯伦的极力斡旋下,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于1938年9月29日至30日,签署了《慕尼黑协定》,同意了希特勒的要求,将苏台德地区并入德国。30日,张伯伦又与希特勒继续会谈,签署《英德宣言》,宣布两国“彼此将永不作战”,“决心以协商办法”解决一切争端。张伯伦对此十分满意,回到伦敦即在机场发表演讲,得意忘形地对欢迎的人们挥着那张有希特勒签字的宣言,宣称自己为英国带回了“整整—代人的和平保障”。

但慕尼黑协定墨迹未干,希特勒就下令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随即又向波兰下手。张伯伦政府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无奈于1939年9月3日向德国宣战,同时改组内阁,吸收强硬派的代表人物丘吉尔和艾登等人加入战时内阁,张伯伦虽然仍为首相,但是影响力大为减弱。当时的英国对德国采取了宣而不战的态势,继续纵容希特勒的侵略行径。

德国于1940年4月9日对丹麦和挪威发动闪电攻击,后又出动大军进攻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直逼英国和法国本土。张伯伦被迫于5月10日引咎辞职,由丘吉尔接任首相。(齐 音)

艾登因“苏伊士运河事件”下台

安东尼·艾登,1955年4月至1957年1月,担任了1年零9个月的英国首相,因苏伊士运河事件被迫辞职。艾登生于英格兰一个保守的贵族家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艾登曾到前线作战,并因战功获颁十字勋章。后来他通过竞选议员,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

艾登先后在工党首相拉姆齐·麦克唐纳以及保守党首相斯坦利·鲍德温和张伯伦的政府中担任职务,主要从事外交工作。艾登以38岁的年龄出任外交大臣时,引发不少关注。艾登和丘吉尔极力反对绥靖政策,主张对纳粹德国进行打击遏制。当时,尚未加入政府的丘吉尔称艾登为“政府中唯一的优秀成员”。

1955年4月,艾登接替退休的丘吉尔出任英国首相。艾登一上任便举行了1955年大选,进一步扩大了保守党在下议院的多数优势。在执政中,艾登善于扬长避短,他自己从未出任过国内事务的职位,就把这些事务一概交给他的副手们,他自己则专注于外交事务,在国际上跟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结成紧密的同盟。艾登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要永远以和平为前提”。

1956年,埃及总统纳赛尔试图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自19世纪以来,苏伊士运河一直是“苏伊士运河公司”的资产,而这家公司则由英国和法国的股东们所拥有。1956年10月,经过了几个月的谈判和斡旋后,英法与埃及无法达成共识。

艾登根据自己丰富的外交经验,认为纳赛尔是埃及的“墨索里尼”,为了英国自身的利益和地区安全,必须对纳赛尔进行严厉制裁。于是,英国和法国联合以色列出兵埃及,并迅速占领了苏伊士运河地区。但在三国出兵之后,艾登的美国“盟友”艾森豪威尔立即表示了强烈的反对,并谴责艾登之举是殖民主义死灰复燃。由于当时美国是英国最大的债权国,英国政府的财政仰仗美国,艾登最后不得不屈服于美国的压力,匆匆从埃及撤兵,史上称为“苏伊士运河危机”。

这一事件标志着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进一步衰落,也是艾登本人政治生涯中的至暗时刻。这场失败不仅使艾登的声望受挫,他的健康状况也随即恶化,最终不得不在1957年1月辞去了首相一职。(张可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动荡期,内维尔·张伯伦,时间,麦克唐纳,国际,历史,保守党,韦尔斯利,英国,任期,原创新闻,首相,张伯伦,希特勒,英国,艾登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动荡期,内维尔·张伯伦,时间,麦克唐纳,国际,历史,保守党,韦尔斯利,英国,任期,原创新闻,首相,张伯伦,希特勒,英国,艾登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动荡期,内维尔·张伯伦,时间,麦克唐纳,国际,历史,保守党,韦尔斯利,英国,任期,原创新闻,首相,张伯伦,希特勒,英国,艾登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