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的时候,运气不是太好,自然灾害是比较严重的。本来农民收成不好,可是明末的官员腐败却很厉害,吃不饱饭的农民就起义了。而农民起义军中势力比较大的,有李自成和张献忠等。国内脑起义,在山海关外的满清又时刻想扑进管内,明朝的命运真的比较惆怅。那么明末的几十年里,真的就没机会重新崛起了吗?事实上,是有可能的,如果这个人再多活几年,可能明朝的命运将会大大的不一样,下面听我慢慢道来。
这个人就是孙承宗,孙承宗是个厉害的角色。他是个多面手,他不仅是个军事家,还是个教育家、诗人,他的一生对明朝的影响都很大。孙承宗的相貌很奇伟,他的第一个职业是家庭教师,来养家糊口。年轻的时候,他就在大同教书,大同是明朝的边境,所以孙承宗对边境战争的认识,从那时候就开始了。这也为他后来和后金大战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孙承宗的晋升之路不是很快,万历三十二年,孙承宗中进士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而后转拜中允。这时候,他的官场之路才慢慢开始。11年以后,当时的张差手执木棍,闯进太子住的慈庆宫,打伤守门太监,被抓住后自称是受郑贵妃指使,朝中大臣怀疑是郑贵妃想谋害太子,但明神宗与太子都不愿深究,以疯癫奸徒罪将张差处死。大学士吴道南询问孙承宗这事该怎么处理,孙承宗说:“这件事关系到东宫,不能放任不理,但是又涉及到后宫,不能追查的太彻底。庞保、刘成以下的小人物要追查到底,庞保、刘成上面的人物牵扯太多,应当适可而止。”吴道南于是按孙承宗所说的去做,将此事平息。可见孙承宗办事是个非常果断的人,能办大事。
你要知道,魏忠贤在明末的时候,号称九千岁,在朝廷的影响力很大,崇祯皇帝办了他都废了很大的劲头,按理说魏忠贤不会惧怕谁。可是他很怕孙承宗,见了孙承宗就犯怵。究竟为何呢?1620年的时候,孙承宗在宫中辅导皇太子朱常络学习。可是朱常络继位一个月就去世了,非常的离奇,于是孙承宗就继续教天启皇帝朱由检学习。因为当了皇帝的老师,加上崇祯对孙承宗的尊敬,孙承宗开始在明朝的权利席位上有了重要的一席。孙承宗强大的影响力,让魏忠贤不得不犯怵。这时候的魏忠贤还不是孙承宗的对手。
孙承宗还有一个显著的成就,就是他在任期间,维持了山海关的安全,他曾率兵抵抗了努尔哈赤、皇太极和多尔衮三位后金的优秀统帅。在孙承宗还没有到辽东之前,努尔哈赤是非常的嚣张的,努尔哈赤一度率兵打下了东北的重镇沈阳和辽阳,明朝开始变的被动了。因为明朝的关防不能再有闪失了。
孙承宗去了辽东边关以后,是采取的积极防御的政策。当时,王在晋和孙承宗的意见是不合的,很多人害怕后金,一心只为后退做准备。孙承宗最后采取了袁崇焕的的意见,主守宁远。后来袁崇焕的宁远大捷,就是在这里打的。宁远在辽西的河西走廊,地理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只要宁远在,山海关方圆200里就是绝对安全的。孙承宗还提出了一个方针,说让辽人守辽土。
可是孙承宗的政策,也有一定的消极因素。他在山海关外,修筑了很多的城池,想要把各个城池堆积在一起,一次来驱逐后金的政权。这样的大兴土木,势必要花很多钱的,这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孙承宗当时花了明政府很多钱。很多臣子,因此很生气,觉得孙承宗的布置有点问题。可是,因为他是崇祯皇帝的老师,大多数人没有很明确的说出来。当时的宁远城,已经修的初具规模了,可以使用。
从此孙承宗和袁崇焕积极的合作,布置了关宁防线,当时的努尔哈赤和皇太极都没有把握,突破这道防线。皇太极为了攻进北京城,更是一度从蒙古借路,绕道才勉强打进了北京城,可见孙承宗布置的这道防线有多厉害。这道防线整整守卫了山海关20年,很厉害。
除了打理军事防线,经济也是要抓的。在孙承宗的带领下,宁远变成了一个经济实力强悍的城,由于经济的富足,明朝把战线往前推进了200里,努尔哈赤只能看着生闷气。在这里,不得不说,袁崇焕、祖大寿等死不降清的名将都是他一手提拔起来的,这些将军是明军的脊梁,很有骨气。
转眼,孙承宗已经70岁了,别人都叫他是孙阁老。可是,那时候魏忠贤已经掌握权利了,孙承宗被打压,不得回乡养老。这时候,清军的统帅已经是多尔衮了,虽然孙承宗没有权利,当时他爱国的心没有变。秦军进攻高阳,他76岁的高龄,带领全家上战场,城破以后。多尔衮敬佩他,要来劝降。孙承宗破口大骂:“狗奴才,不知道天朝有一个没有金银的孙阁老?”,多尔衮让他骂的很厉害。清军敬佩他,让他可是自尽,孙承宗很安静的坐在了椅子上,去世了。高阳保卫战,他损失了6个儿子,12个孙子。
他死后,崇祯皇帝一度很郁闷,很心疼,毕竟他是自己的老师。如果孙承宗不死,还继续担任职务的话,那么山海关肯定没有事情。只要关宁防线不乱,东北自然无事。李自成这种起义军,派人也可以解决。当时让明朝灭亡的原因,主要是李自成和清军同时搞事,大明才灭亡了。你要知道,即使在明朝最后期,袁崇焕一直9000人的部队,仍然可以打跑皇太极的10万部队,只不过被无辜杀害了。孙承宗若在,崇祯想自断臂膀都难,大明怎么会是这个下场。
孙承宗不亡,大明不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