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年,英王乔治三世派遣乔治·马戛尔尼使团访问大清。
这是一个很具有开创性的举措,毕竟当时大清处在闭关锁国的阶段,和外界的来往很少,而英国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正在积极努力的向外开拓。
此时此刻,英国和大清产生了神奇的交际,英国试图打开中国的市场,因此表达出了足够的诚意。不仅派了人数庞大的使团,还带来了无数的礼物,包括一些工业革命中所产生的先进产品。
然而,乾隆皇帝看到英国使团之后,表达出了一种十分不屑的态度。
使团访华
英国对这次出访非常重视,因为过去西方和中国之间的交往很少,他们对于中国的大部分了解都是来自于传说。
在当时西方人的认知中,中国是整个地球上最具有智慧的一个民族,而且最要紧的是,大航海时代已经开启,英国迫切的想要和中国完成通商,以此来获取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和清朝交好,对英国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
英国国王派出的使者马戛尔尼,更是一位典型的中国迷,他从小便热爱研究中国文化,这一次来中国,马戛尔尼的心情非常激动,他希望大清皇帝能够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复。
乔治·马戛尔尼
为了博取乾隆的欢心,马戛尔尼带来了当时英国最先进的蒸气机、棉纺机、梳理机、织布机等“高科技”,甚至还带来一个战舰模型。
乔治三世还写了亲笔信,信中乔治三世非常诚恳地表示:希望此次使团访华,能够促进中英两国的交流。但是,英国显然不太了解当时的中国。
清朝几乎已经把自己封闭起来,对于外界的变化一无所知。
而乾隆又是出了名的傲慢自大,底下的文武大臣对于西方的这种示好也完全没有放在心上,甚至说他们带来的各种机器,不过是西方的奇技淫巧,毫无用处。
乔治三世
同时,为了让高高在上的皇帝皇帝能够看懂乔治三世的书信,同时为了不失天朝威严,翻译特意将信件的内容翻译得很卑微。
于是这个原本作为君主之间平等交流的信件,到了乾隆手中时,内容变成了这样的意思:
“如今全球各国都说,世界上只有中国大皇帝统治的地方,制度更加完善,所有人都心服赞美,所以我也越来越神往。皇上,今年是您的八十大寿,我向您进献贡品,盼您能体恤我们。”
傲慢无知
其实以原文来看,乔治三世的口气并没有这么卑微。不过,上行下效,乾隆皇帝喜欢别人阿谀奉承,下面的官员自然会拼尽老命巴结皇帝。
果然,乾隆皇帝看到这封语气谦卑地被翻译过的书信,心中更加得意,觉得英国是特意来讨好清朝这个天朝上邦。既然如此,可以好好接待。
然而乾隆事实上连英国在哪里都不知道,因为此时此刻大清使用的地图还是老古董,上面只记载了法兰西、沙俄等几个国家,根本找不到英国在哪里。
但既然英国打着祝寿送礼的旗号,乾隆皇帝自然非常高兴,于是一路上给了他们超规格的优厚接待。
但正是来自中国的接待,打破了英国使团对于中国的幻想。
在来到中国之前,马戛尔尼认为,中国做一个文明源远流长的国家,其科技军事必然已经发展到了和英国并驾齐驱,甚至更强的地步。
但来到中国之后,马戛尔尼惊讶地发现,这里的军队竟然还穿着极不方便的宽袖制服,而且完全不懂什么叫做现代军队的训练方法。
几天之后,马戛尔尼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了一句话:“真蠢!他(指清朝大臣福康安)一生中从未见过连发枪,中国军队还在用火绳引爆的枪。”
这一次来访,马戛尔尼想要达到的目的都没有达成,他希望中国能够开放几个通商口岸,让两国能够友好地进行贸易往来。
但乾隆皇帝认为大清物产丰饶,完全不需要和西方进行任何贸易。
为了让马戛尔尼能够回去向英国国王复命,乾隆写了一封书信让马戛尔尼代为转交。
惨重代价
就这样,马戛尔尼在没有经过正式谈判的情况下回到了英国。
但要说全无收获也不尽然,正是这一次访问让英国人意识到,原来中国根本就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强大。中国已经落后太久了,甚至没比曾经被英国征服过的印度、缅甸强太多。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能征服中国呢?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看到乾隆皇帝所写的书信,产生了一样的看法。
中国表面富强,但内里已经产生了衰败的迹象。于是,一个庞大又罪恶的侵略计划在列强心中形成,而乾隆的那封书信则被放在了大英历史博物馆,成为了一个永远的笑料。
“至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若云仰慕天朝,欲其观习教化,则天朝自有天朝礼法,与尔国各不相同。尔国所留之人即能习学,尔国自有风俗制度,亦断不能效法中国,即学会亦属无用。”
这封书信一共976个字,并不长,想来乾隆对于前来朝贡的英国并没有多少的尊重,只当成了附属国一般的待遇。
相信乾隆在写下这封书信的时候,内心一定是满怀骄傲,在他的眼中,英国依然是蛮夷之邦,中国依然是天朝上国。
可他又怎么会想到,50年之后,那场开启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鸦片战争就会爆发。
而利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的,正是被乾隆所看不起的英国。
在乾隆仍在为中国的繁荣沾沾自喜的时候。西方各国已经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发展起来了。
也许乾隆唯一幸运的就是,在他死去的时候,西方列强的侵略还没有到来。
只是不知道若他在天有灵,看到人间发生的一切,又会作何感想的。
他错过了一个最好的机会,如果他愿意睁眼看一看世界,也许事情会大不相同。
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