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清朝时期的中国护照,国虽弱,但护照上的“27个字”却相当霸气

清朝时期的中国护照,国虽弱,但护照上的“27个字”却相当霸气

引言

同治元年(1862年)10月17日,朝廷批准了由总理衙门提出的旗帜方案,用三角黄色龙旗作为中国官船的旗帜。

后来,三角黄色龙旗改成了长方形龙旗,并作为清朝的国旗,中国历史上的第1面国旗由此诞生。也是从这时起,清王朝放弃了“天朝”的盲目自大,开始与海外列强交往。

随着交往频率的提高,清朝也为外出的民众和官员制作了一种具有东方特色的“护照”。尽管当时国力贫弱,国民经常受到海外国家的歧视,但是清王朝的护照上的27个字却铿锵有力,让持有者一路畅通无阻。

那么,这到底是哪27个字才有这样的影响呢?

一、护照在我国的初次出现

我国虽然在战国时期就有与护照功能相似的通关官文,如用竹简、布帛、木板、金玉、象牙和石板做成的“契”、“符节”、和“过所”等,它们是商人走动于各国时所使用的身份证明;但是,我国真正的第1张护照是在1689年时才出现的。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在我国的东北爆发了著名的中俄战争,清王朝虽然取得了胜利,但还是与当时的沙皇俄国签署了《尼布楚条约》。

这个条约并不是一个晚上就谈出来的,双方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舌枪口战,才得出最后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大清的官员需要跨过国界去与沙皇的代表谈判,来回的次数也不是一次两次,为了方便,康熙帝就给他们出具了一道信函,用以证明身份。

后来,这种信件被普遍使用,人们将之称为“信函式集体护照”。它流行了100多年,直至1839年之后才开始被淘汰。

这种护照有一个特点,就是只为集体的官员发放,用于国际间的交流。民间的商人和流动的普通老百姓一般都只持有介绍信,而这种介绍信也只能在国内使用,他们都不能拥有这种集体的护照。

“信函式集体护照”被淘汰的主要原因与西方列强的入侵有关,即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与国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令中国人感到极为耻辱的《南京条约》被签署,后继的还有《过境税声明》、《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等。

在这些条约中,英国分别从我国处攫取了片面最惠国待遇、通商权和裁判领事权等的特权,然后加大了与我国的商业贸易,两国之间的人员来往突然暴增。

之前的仅局限于官员使用的“信函式集体护照”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因为此时与英国来往的人员中,不仅仅只有官员,还包括了商人和海外劳工等。

总而言之,国际实情的变化,让清朝不得不进行改变。“信函式集体护照”被淘汰之后,新的护照诞生,它的功能和作用更加齐全。

这时的护照是什么样子的呢?它又有哪些特点?

二、夸张的大清护照

在第2次鸦片战争后被迫签订的《天津条约》中规定:“外国人可以到中国的内地旅游和经商…国外的传教士也可以在我国本土自由地传教”。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外国人只要持有本国的护照,并得到中国官方的认可,就可以随便地流动于我国国内,护照是保障他们权益的一张护身符。

这让清朝的朝廷看到了不一样的“护照”,虽然有一些不适应,但还是学习了起来,将本国的护照进行升级。

19世纪中叶,美国进行西部大开发,淘金热在加利福尼亚地区流行起来。这让美国对于劳工的需求非常大,他们将目光投放到了勤劳能干的中国人的身上。

1868年7月28日,美国与我国订立了《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款》,条约中明确表达:“中美两国的人民众,可以随时自由地往来、旅游、贸易和定居。”

有了这一条约后,美国开始对我国进行大量的招工,并给他们发放护照。不到十四年的时间,从中国到美国的劳工人数就激增了4倍。

由于国内外流动的人数越来越多,种类不再局限于只是朝廷官员,所以朝廷授权给代表中国驻在境外的领事馆或海关,让他们给有需要的中国人(包括华侨)发放单张式的个人护照。

这些护照的种类主要有两,第1种是内地游历的护照;第二种是“华工护照”。不久之后,这种护照的发放形式传播到中国境内,并被中国境内所沿袭。

但是,尽管处理的是同一件事情,朝廷却没有设立出一个专业发放护照的机构,除了总理衙门之外,这个海外的中国领事馆都有这种权力,在上海租界尤为流行。

有意思的是,这种由朝廷允许发放的大清子民的护照相当夸张。护照上并没有照片,只是用非常大的纸张去描述个人的形体特征,然后加盖官方的印章就可以了。

比如,1899年9月1日,当时驻美国的大清公使伍廷芳就曾经给一位外交翻译官发了一张护照。据今天尺寸的测量,这张护照的长度是87厘米,宽是56厘米,相当于一张非常大的报纸。

其实,如果当时流行照相,那么这种护照应该也不会出现。

总而言之,经过了历史的特殊时期之后,清朝的护照出现了改变,而在今天看来,它的确有一些怪异,有人将之称为“史无前例的护照中的巨无霸”。

弱国无外交,贫弱的清朝给国民发的这张护照又有哪些作用呢?

三、霸气的27字,让持护照者畅通无阻

在护照中,除了有个人的信息之外,还会附带有一段简短的官方声明。因为各国的情况不同,所以这一个声明也有所不同。

美国的护照上通常都会用英语、法语和德语写上一段简短的声明,如:“美利坚合众国国务卿特与此请求各相关方准允该美国公民/国民通行、不受阻挠或耽搁,必要时,当尽量给予法律救助和保护”。

英国的因为与政治体制有关,所以护照上也突出了本国的特色,护照中的声明一般是用英语写的,如:“大英帝国女王陛下的国务大臣以女王之名义,请求各国有关机关予以护照持有者自由通行不受阻挠,并在必要时机遇只有人法律上的救援与保护”。

这两个是英国和美国护照中通常都会有的一段声明,与他们相比,清朝的又是如何呢?

当时我国的体制虽然是君主专制,但是护照中却也非常具有中国特色。护照只有简短的27个字,且都是中文书写,声明曰:“持照者为我大清之子民,仰沿途地方关卡允许通行,切勿任加滞阻”。由此观之,只能用言简意赅,侧漏霸气去形容它。

这个护照虽然简陋和粗糙,但是在当时却为海外务工者、旅行者和求学者等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从这个护照流行以来,未曾听说过国民因为护照而被拘留了事件。于今而言,很多国家都借着护照的借口去肆意地拘留他国公民,不得不令人唏嘘。

总之,清朝是我国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在很多事情上都落后于世界上的其他工业国家。在积贫积弱的情况下,国人在海外是不会受到对等的对待的。尽管如此,清王朝留下的27个字还是挺霸气的。

总结

也许有很多人会唾弃清王朝,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个时期是我国最不堪的一个时期。其实,从历史的宏观角度来看,这种评价是相当不客观的。因为历史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清政府代表的是在我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以农业为基础的国家,而西方列强代表的是新兴的工业国家。两者相比较,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尽管在现在与清朝早已大有不同,但我国的一些公民在海外还是会受到外国人的不公对待的。这就足以说明,我国公民在清朝时期经常受到外国人的欺负,很大程度上与国家的强弱有关,但并没有直接对等的关系。要想不被别人欺负,那几乎是不可能,只能说是被欺负的少了一些而已。

参考文献

《中国近代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国,美国,信函,时期,清朝,朝廷,条约,中国,国虽,护照,观点评论,美国,清朝,朝廷,中国,护照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我国,美国,信函,时期,清朝,朝廷,条约,中国,国虽,护照,观点评论,美国,清朝,朝廷,中国,护照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我国,美国,信函,时期,清朝,朝廷,条约,中国,国虽,护照,观点评论,美国,清朝,朝廷,中国,护照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