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是清朝乃至中国历史上政治水平最高、治国能力最强的皇帝之一。康熙小时候,只是一个不受宠的庶子,历史进程让他机缘巧合入宫当了皇帝。康熙登基以后,先后铲除权臣,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巩固边疆,与民生息,在位61年文治武功,为清朝走向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康熙去世以后,后人根据其在位时的功绩,为他制定庙号和谥号,其中庙号为“圣祖”,谥号为“仁”。关于圣祖这个庙号,一直存在一些争议,认为对康熙有些过誉。但谥号用仁这个字,却普遍得到认可。
纵览康熙的一生,其为政始终以宽仁为本,这是在经历了明末战乱以后,经济社会能重新获得喘息发展机会的关键。然而因这一仁字,在康熙晚年时,也埋下了一些隐患。
由于雍正继位的过程存在种种谜团,许多人认为雍正的皇位得来不正,靠耍阴谋手段夺取了本不属于他的皇位。但不管雍正皇位得来是否正当,但他能够逆取顺守,以铁腕改革康熙末年的积弊,让国家重回正轨,亦不失为一位好皇帝。
雍正于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在位不到一个月,便颁布谕旨:
“除陕西省外,限以三年,各省督抚、将所属钱粮,严行稽查。凡有亏空,无论己经参出及未经参出者,三年之内,务期如数补足,毋得苛派民间,毋得借端遮饰。如限满不完,定行从重治罪。三年补完之后,若再有亏空者,决不宽贷。”
为什么会出现官员侵吞公款的现象呢?这与康熙的纵容离不开关系。
康熙年轻时,虽待臣下百姓以宽仁,但并非放纵,因此康熙在位前中期挪用公款现象并不严重。但随着康熙年纪渐长,一方面因政治思路的惯性,对官员的管理越来越放松,另一方面因九子夺嫡事件而过于悲痛,出现了怠政的心理,导致底下官员愈加肆无忌惮。
雍正整饬这一财政问题,其实非常考验君主的政治手腕,需要非常注意处理的力度。若力度太小,起不到改革整顿的作用;若力度太大,可能马上会引发系统性风险。因此雍正作为一位以严苛手段治国之君,在对待这一问题时仍然小心翼翼,一方面给予各地三年期限,另一方面只要补足亏空,那便既往不咎,表现得非常克制。
根据雍正对这一事件的态度,可见康熙晚年各级官员侵吞公款的程度,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故不得不小心处理。而通过这件事,亦可看出雍正或许并非康熙心目中理想的继承人,但却是对清朝而言最适合的君主。若无其承上启下之功,或许清朝从康熙末年便开始衰落,不会再出现后来乾隆朝的极盛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