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鲜事 热点 故宫小厨房美食榜:他们用什么拴住慈禧的胃?

故宫小厨房美食榜:他们用什么拴住慈禧的胃?

吃货特权——小厨房

很多清宫戏里,在膳房以外,后妃们吃饭的时候还常常提到一个小厨房,而且剧中嫔妃的小厨房都能做出一些特别精致的菜品、点心,让人特别神往,这小厨房是怎么回事呢?

说白了,就是吃腻了宫廷膳房的菜,想换换新花样。出于保证饮食安全的考虑,膳房的厨师都选自内务府包衣籍,是天子家奴,世世代代效力于宫廷,自然放心可靠,他们属于端着体制内的“铁饭碗”。但往往这种状况年深日久,制作出来的东西就不免缺乏新意,人员也缺乏动力,膳房的食材虽然精良,但做出来的饭菜并不一定好吃,就连小朝廷时期的溥仪,都特意给自己办了个西餐的小厨房。所以后宫设立小厨房,就一定要从民间特聘一些有名的厨师,进宫充当临时工,称为“效力”,专做一些他们拿手但宫里又没有的饭菜,而且他们拿着高薪,创新积极性也比较高,常常能做出些不一样的味道。

好吃

不过,小厨房不是谁都能有的。我看有的电视剧里好多后妃利用小厨房,给皇上进献不同的好吃的,小厨房就好像是宫斗剧里的兵工厂,专门支援在前线冲锋的娘娘,估计这种想法还是来源于那句话,“要想拴住一个男人的心,就得拴住他的胃”。这想法是挺好的,但是现实里其实不那么方便。

从历史文献来看,其实后妃能办小厨房是极少见的,后宫里只有个别人才会动用这种“特权”。所谓“特权”,倒并不是皇上许不许的问题,而主要是看她有多大财力,由于清宫制度基本断绝了妃嫔与娘家之间的财务往来,娘家再有钱,也送不进来,所以一般的后妃没那么多份例银子,自然也就无力设立小厨房了。从文献记载来看,后妃想改善伙食一般有四种方式:其一,用自己每月的份例银子让膳房再单做一份;其二,用自己的份例银子让太监或宫女单做一份;其三,拿自己的份例银子让太监去宫外重新买菜重新做;其四,用份例银子在宫里再设办一个厨房。但大部分后妃还是没有能力办成小厨房的规模,只是简单的他坦,关于他坦我们下面还会有进一步的介绍。当然,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只能作为膳房饮食的补充,膳房的菜品还是每天照常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即便是一口不吃,也不能停工,尤其是有小厨房的后宫主位,常常就是膳房做一份,小厨房做一份,膳房那份往往就全部赏给别人了。在清宫里,只有极少数地位高、资历深的人才有实力设置小厨房,我们现在能明确知道有小厨房的人,有慈禧太后、同治帝的孝哲毅皇后、淑慎皇贵妃,还有小朝廷时期的端康皇贵妃(光绪的瑾妃)。

清代最有名的小厨房莫过于慈禧太后的西膳房,它独立于她自己的膳房,由总管太监管理,据说能做点心400 多种,大菜4000 多种!西膳房下设机构也参照膳房的五局,即荤局、素局、饭局、点心局和饽饽局。不同的是,小厨房少了一个挂炉局,多了一个饽饽局。平日的挂炉鸭、挂炉猪与膳房区别不大,可以照用,而原有的点心局里,又分出了一个饽饽局。都说女人吃甜点会有另一个胃,从慈禧太后身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此言不虚。原本宫廷的点心已经非常丰富了,但为了做得精专,吃出点特别的味道,在宫廷饽饽房、茶房、点心局以外,老佛爷还特意在自己的小厨房专设饽饽局,可见她对糕点情有独钟。

能拴住老佛爷胃的三个男人

在慈禧统治的48 年中,众多的御厨里有三位是最有名的,一位白案师傅(主做面食、点心),两位红案师傅(主做大菜)。御厨谢二应该是慈禧最宠爱的面点师傅了,他是太后茶房总管太监谢文福的弟弟,后来被招进西膳房做临时工,哥儿俩一个在宫内承应茶点,一个曾是民间的名厨,大概面点的手艺是家传的。据说谢二有两样拿手的美食,颇得老佛爷的心意。一个叫油性炸糕,从记载来看,和我们现在常见的炸糕非常相似,也都是油和面,包馅儿后炸酥。但跟今天的桂花豆沙馅不同,小厨房的炸糕馅儿是白糖、芝麻、山楂和少许奶油。看来慈禧和当时的大部分满人一样,对奶制品极为青睐,连炸糕都要放奶油。

炸糕

除了炸糕,谢二还有一样拿手的,便是烧麦。从记载来看,他的烧麦皮薄馅香,用的是猪肉口蘑,从用料上来看,猪肉加口蘑肯定好吃,既鲜美又不腻口。不过烹饪确实是门艺术,同样的配比,同样的操作,换一个人来做,味道就可能差很多。据说有一年慈禧太后去清东陵,小厨房随行,但吃了烧麦之后,感到味道差了很多,一问才知道,原来是谢二有事没能随驾,改由刘大烹饪,老佛爷顿时就怒了,以“不用心伺候”之罪,赏了刘大一顿好打,又急急忙忙传旨让谢二即刻赶到东陵,随时伺候。

红案上的两位御厨就更加有名了,他们所创的名菜也流传非常广。一位是号称“抓炒王”的王玉山,现在最著名的宫廷菜“四大抓炒”,也就是抓炒里脊、抓炒鱼片、抓炒虾仁和抓炒腰花,便是他发明的。另一位御厨叫张永祥,他的拿手菜品是镶银芽、抓炒里脊抓炒鱼片镶扁豆,其实就是在豆芽菜和扁豆荚中塞进肉馅,在民间的知名度很高。

抓炒里脊

说句题外话,两位御厨中的“抓炒王”王玉山,他的手艺不仅深得太后之心,后来还造福了社会上的广大食客。1925 年,紫禁城已经改成了故宫博物院,他跟其他5 位御厨下岗再就业,一起在北海公园开了一家仿膳茶社,专做宫廷美食,成为北京最早做宫廷菜的老字号。特别是从1958 年起,几十年间,仿膳成为接待各国元首的常用餐厅之一,四大抓炒也成为国宴餐桌上的常客。

慈禧小厨房的美食非常丰富,除了三位御厨呈现的诸多菜品外,还有诸如小窝头、饭卷子、炸三角、鸽松菜包、和尚跳墙、炸响铃、樱桃肉等,不一而足,很多名菜我们今天在很多地方都能够吃到。当然,今天我们吃到的和当年老佛爷吃到的,肯定还是有一些差别的。

小厨房是后宫极少数人的“特权”,但大部分嫔妃和皇子们都想丰富自己的饮食,所以他们各自依财力纷纷在自己宫内设立他坦,可以说小厨房算是他坦的升级版。乾隆三十年,皇帝在处置自行剪发的继皇后时,从生活上削减她的待遇,就吩咐把“外头的他坦也散了,每日只吃茶膳房茶饭,她的个例也用不完”,可见贵为皇后,也没有小厨房,只是自己设立一个他坦,丰富一下日常饮食。尽管他坦并不像小厨房那样“特权”化,但也并不是抓炒虾仁抓炒腰花所有人都能办得了的。有一份嘉庆元年时的档案,就显示了当时他坦在后宫的分布状况,皇后、贵妃、诚妃、莹嫔以及阿哥所在的宫均有他坦,而当时嘉庆的后妃里,还有荣常在和春常在两位,她们则没有他坦,可见贵人以下这些身份偏低的后宫主位,是无力设办他坦的,只能按自己的份例,吃膳房的伙食了。

吃一次饭,费时费力

所谓他坦,在档案里又常写作“它坦”“他他”,满语拉丁文转写为tatan,宫里传下来的语音,一般读“他他儿”,本意是宿营地,引申为办事地或办事处的意思,给各嫔妃承应茶点或者一些特色的饭食,大概可以叫作茶点处。和小厨房一样,他坦也可以有外聘厨师,他们拿腰牌在宫内行走,是执行上下班制度的临时工。不过乾隆四十一年时有一份档案显示,以前一些帮厨的杂役“向来俱系自行雇佣”,之后都由官方提供这些工作人员,只能从内务府内管领下挑选。大概是出于安全和信任的缘故,技术工种的厨师可以外聘,但只干粗笨活的苏拉(即杂役)则只能出于皇家的包衣。不过,他坦所用的人员也确实比较多,不免鱼龙混杂,嘉庆元年的时候,寿康宫(即刚刚退位的乾隆的那些后妃们)各处他坦,就有苏拉105 人、厨役68 人。

后妃和皇子们的他坦在他们各宫里的位置相对比较统一,我在翻阅内务府营造司的档案时,不时可以看到修补他坦房屋的奏报,不少他坦在各宫的东南角。这种设计倒是很科学,老北京有句俗语“有钱不买东南房”,四合院的东南,采光和空气流通方面的条件,在所有房屋中均属最差,北京地区多有西北风,东南处正是风吹最劲的地方,不过做饭产生的炊烟也正好不会吹进宫内,而后妃也不会受到干扰,正是厨房的最佳位置。所以,以此可以推理,各宫的膳房大致也都设置在东南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什么,美食,慈禧,饽饽,宫廷,银子,味道,谢二,厨房,民间,慈禧,老佛爷,膳房,厨房,后妃

今日新鲜事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什么,美食,慈禧,饽饽,宫廷,银子,味道,谢二,厨房,民间,慈禧,老佛爷,膳房,厨房,后妃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什么,美食,慈禧,饽饽,宫廷,银子,味道,谢二,厨房,民间,慈禧,老佛爷,膳房,厨房,后妃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