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辉煌悠久,自原始社会人类出现开始,一直将中华文明延续了五千年之久,在这段相当漫长的时间之中,中国的社会状态并非从未发生过改变,根据其性质大致可分为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大阶段。
然而社会变革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放眼世界也不外乎如此,第一种是战争,比如我国在奴隶制社会末期的时候,中原地区出现了战国七雄,这次的混乱局面最终由秦王嬴政一统六国而结束,与此同时我国也完成了奴隶制度到封建制度的跨越。
相比于战争,还有一种不那么激烈的形式完成社会变化,那就是改革,中国历史进程中有一个试图用改革完成社会变化的典型例子,那就是“戊戌变法”,当然,这次改革并没有成功,那它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一、戊戌变法全过程
1.施行改革的背景
就当时的国内情况来看,满清已经不能算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随着英国的入侵,中国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领土主权和关税权等都受到了损害,大量的赔款导致社会矛盾出现,尤其是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
甲午战争的失败导致日本在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尤其是马关条约签订之后,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这条规定加大了日本的资本输出,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改革势在必行。
除了国家危机的现状之外,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也是改革产生的原因,当时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在造成民族危机的同时,也迫使民族资本主义开始发展,为落后的中国带来了许多西方先进的东西。
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中国的一些先进人士接触并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思想,开始痛定思痛,寻求社会进步的办法,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正在酝酿。
2.直接原因推动改革开始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后,举国愤怒,尤其是以梁启超和康有为为代表的具有新思想的先进人士,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最终联名即将参加科举考试的一千多名学生,向光绪皇帝上书,请求变革,当然,光绪皇帝并没有就此同意。
决心变革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并没有放弃,除了向皇帝上书,他们也意识到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于是开始进行组织全国各地的宣传活动,1895年,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开始宣传新思想。
1897年.严复创办“实务报”北方地区的新思想宣传活动在这里起步,经过多方面的推动,宣传新思想的新学会很快分布在全国各地,1898年初的时候,全国创办的新学会有三百个之多。
随着后来胶州湾事件的爆发,光绪皇帝也是终于认识到了社会变革的重要性,在其支持之下,于1898年颁布变法诏书之后,维新变法正式开始。
3.新规定问世与实施
决心变法之后,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新规定,第一点是文学方面,废除原来用于选拔人才的八股文,将原本中国社会传统的书院,义学等学习场所全部改变为中西结合的新式学校,挑选一部分学生去国外留学。
第二点是在经济方面,清政府不再固执坚守原本的农业为主,在康有为的建议之下,光绪皇帝主张发展工商业,并且成立相关的企业,比如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等等,迫于当时的国家状况,朝廷允许有实力的人创办实业,促进发展。
另外,将原本的海禁政策取消,当年八旗用于海外商业贸易的港口再一次开放,允许以私人的名义进行海外贸易和开矿,国家对此进行鼓励和支持。
第三点是在军事方面,不再推行固有的冷兵器,开始引进西方的枪,炮等新式武器,在军队训练方面也是自上而下的变化,舍弃原本旧军队的训练模式,改用西洋的军事训练方式,另外在思想上也主张破除迷信。
第四点是在政治方面,皇帝亲自下诏,允许百姓在报纸上直言指出朝廷的利弊,衙门之中增设“堂官”,百姓也可以通过上书的形式向朝廷反映意见。
除此之外,朝廷的官员上任用维新派,谭嗣同,刘光第等人都被允许参与新政的执行,成立相关机构,主要用作皇帝与维新派人士进行洽谈和商议。
4.最终失败
当然,这次改革无论是从制度制定还是群众基础方面来看都是非常全面的,但是仅仅维持了103天,随着慈禧太后的插手,大量维新派人士被捕,光绪皇帝被软禁,不久之后,包括谭嗣同等多人在内的维新派代表人物先后被处死,这场改革最终失败。
二、失败原因所在
1.社会环境的差异
其实这场改革多种制度,并不是针对中国的原创,而是由国外照搬过来的,那就是日本,这就是清政府所说的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因为日本早年也曾和中国一样有内外交困的情况,但后来日本的改革却成功了,归根结底是社会环境不同。
当时日本所面对的情况虽然是美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但当时的美国并不是很强大,加之以国内南北战争带来的诸多问题,资本主义对日本的侵略并不是很深,并且当时世界上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是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这种情况之下,日本完全有喘息的机会去完成国内的改革走上资本主义,但是中国不同,中国当时面对的是多个列强的共同侵略和瓜分,如此环境之下根本没有改变自己的机会。
2.政治集团内部问题
第二点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内部的政治结构,以日本为例,当时日本天皇虽然名义上是国家的掌控者,但并没有实际权力,而后为了打倒幕府的统治,是举国进行倒幕运动,通过政变将权力掌握在天皇手中,而后推行改革。
中国当时的遭遇与日本恰恰相反,对于中国来说,虽然有光绪皇帝的支持,但是从改革开始到结束,光绪皇帝丝毫没有实权,也就是说,虽然皇帝口头答应,但是实际上没有任何支持,朝廷的权力完全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维新改革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触动了慈禧太后的利益,作为真正的掌权者和既得利益受损者,慈禧太后不但不支持改革,甚至会全面打击改革变法,而只有一个空壳皇帝支持的维新运动,注定是不能成功的。
改革一旦开始,不但没有推动力,反而会招致统治者和敌对势力的多重打压,所以注定是要失败的。
3.领导阶级并不适应国情
我们都知道,领导戊戌变法的是民族阶级,这一点也是戊戌变法最终失败的根本性原因,那就是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中国本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外国的冲击之下虽然产生了民族资本主义,但是其力量薄弱,根本无法变革社会。
再者,由于当时的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在外国的打压之下的,所以发展十分缓慢,为了生存,只能被迫寻求帝国主义的庇护,这一点是绝对不可取的。
另外,除了皇帝作为领导者没有任何实权之外,康有为和梁启超作为主要组织者除了满腹经纶的理论之外没有任何的军队等硬实力完成改革,没有夺取军权的意识注定难以成功。
其次,这次改革提供给中国的根本道路就是错的,从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理论来看,他们想要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成为日本那样推行君主立宪制度的国家,这是完全不符合中国国情的。
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现状来看,这一点根本不可能实现,数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可能通过一次改革就让皇帝变为毫无权利的国家门面,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这场过于理想化的制度根本不可能实现。
4.并不合适的变革推行方式
当时梁启超等人在宣传甚至获得皇帝支持的时候,都是在宣扬西方制度的优点和有利之处,在后来推行的时候也是靠没实权皇帝的一道圣旨,在推行到地方的时候并没有考虑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即使维新派人士在前期时候的大肆宣传获得了支持,但那只是类似画大饼的一种理论游说,在执行与适应当地环境现实方面,梁启超等人也不能保证完全默契,这些道听途说的地方人民就更加不可能。
所以这种不具有特色的推广方式注定在庞大的中国土地上很难落实,所以注定会失败。
总结
总体来看,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一是社会环境过于复杂,二是当时的统治者并没有绝对的执行权力,三是这种改革根本就不适合中国的现状,最后,在推行方面也出现了很大的纰漏,所以最终还是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