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汉以来,中央政府对于广大的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始终以册封为主。少数民族首领实际上就是割据一隅的土皇帝,中央命令无法在这些蛮荒之地得到有效执行。这给国家的统一、民族的融合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改土归流”本质上是废除世袭的土司制度,改为中央派流官治理。“改土归流”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制度的变革,还是民族观、国家观的重大转变——让边疆地区的少民们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这一点至关重要!
清朝土司
在清代,尤其是雍正、乾隆年间,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有意识地、大规模地推行“改土归流”,最终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西南地区的民族割据问题,极大地加强了中央的权威。
所谓的土司制度,实质上是一种“羁縻政策”。
唐代,羁縻制度达到了顶峰,根据统计,唐代羁縻的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大约800多个,他们“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只是名义上的册封。
到了宋代,疆域急剧缩小,册封的羁縻机构就主要集中于西南地区。
蒙元帝国建立后,征服了大理王国,在西南地区大量册封少数民族为宣慰司、宜扰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
它们表面上是朝廷任命,实际上是世袭,因此总称之为“土司”。
明朝建立后,继承了元朝的土司制度体系,并加以完善,将土司制度推向了成熟。
但是,这些土司在地方自成一统,不听中央号令,为非作歹、残害一方,甚至屡屡勾结外国进攻内地(如明清时代的木邦土司)。
清朝云贵总督鄂尔泰就曾指出“土蛮不耕作,专劫杀为生,边民世其茶毒。”“无事近患腹心,有事远通外国,自元迨明,代为边害。”
在经济上,很多土司采取奴隶制,例如丽江土司的奴仆就多达2300多人,可见对百姓的压迫有多重。
明代,明军曾在西南地区发动了几次大规模的战争,削弱了土司的势力。
1413年灭思州土司,设置了贵州省;
1600年灭播州土司(杨应龙叛乱),设置了遵义府和平越府;
1630年平定水东之乱,设置开州。
明代贵州土司分布地图
明军发起的战争为后来全面的“改土归流”打下了基础。
但是,明代的“改土归流”带有偶然性,并未成为国家大政方针。因此,直到明朝末年,西南地区的土司依然大量存在,十分复杂。
清朝建立后,力图打破传统“华夷之辨”的思想,主张“合天下为一家。”尤其是雍正皇帝,他在《大义觉迷录》中阐释了自己的思想,认为华夷只是经济社会上具有差异,并非种类上有不同,认为华夷都是中国人。
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提出“云贵大患,无如苗蛮,欲安民必先制夷。欲制夷,必改土归流。”
鄂尔泰画像
建议在云贵地区推行“改土归流”。雍正立即批准了鄂尔泰的建议,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正式拉开帷幕。
但是这些世世代代的土司家族怎么可能把世袭特权拱手相让?于是,清军与边疆土司之间爆发了多次惨烈的战争。其频度和烈度远远超过了历朝历代。
在川南,乌蒙土府、镇雄土府、东川土司、沙马司、建昌土司、凉山土司、雷波土司、阿卢土司先后多次叛乱,兵力最多时达到了近十万。
云贵总督鄂尔泰不断动用军队镇压,最终平定了四川土司之乱。
云南方面,已经被革除的镇沅土府刁瀚“不肯献所占民田”,并纠集当地少数民族进攻镇沅府知府刘洪度,将其杀害。
清军闻讯后,立即发动了反击,平定了叛乱。随后,清军向西挺进,到达孟养土司。
明代,明军曾经出动12万大军进攻孟养,结果明军一来,这里的土司就逃到缅甸,明军撤退,他们又回到原地,让明军十分头疼,“自明以来无善策”。
鄂尔泰则带领大军“深入数千里,无险不搜。”最终彻底击溃了滇西的土司势力,实现了改土归流。
三、贵州的改土归流
贵州的情况又和云南不同,这里地形复杂,少数民族众多。由于贵州势力较大的土司都已经灭亡,出现了“土司单弱,不能管辖,故苗患更大”的局面。
苗民凶悍无比,散处各地,贵州地势又多险山。因此,贵州的“改土归流”难度最大、用兵最多、战斗最激烈。
例如,1727年,清军进入贵州雷公山一带,和这里的生苗发生了激烈的战斗,费时两年才基本让生苗归顺。
从雍正六年到雍正十一年,清军大举进攻苗岭“化外生苗”地区,经过多次惨烈的战斗,最终征服了这里的生苗,设立了古州、台拱、清江、都江、丹江、八寨六厅,合称“新疆六厅”。
新开辟的土地规模非常大,“辟地二三千里,几当贵州全省之半”。此后,清朝在黔东南驻扎了6000人,后来增加到了15000人。
在湖南和广西地区,由于经济较为发达,因而“改土归流”比较顺利。许多土司看到了时代趋势,甚至主动申请“改土归流”。
例如永顺、保靖、桑植、容美四大土司先后奏改郡县,其中永顺土司彭氏“自请献土”,后来又有15家土司联名自请改流。
清代贵州地图
雍正末年,改土归流的形势风云突变!
1734年,贵州黎平人包利在古州自称为“苗王出世”,以此号召苗民反清,苗民蜂拥而起,聚众2万余人。
之后,苗民攻占了凯里、黄平、余庆等地,向镇远、思州等府推进。事态发生后,雍正帝立即调动6省2万余清军进入贵州平叛。
然而,清军在贵州未能迅速平定叛乱,叛乱范围波及到了整个黔东南。就在这个关键时刻,雍正帝驾崩了。
乾隆帝上台。
这是24岁的乾隆面对的第一个挑战,他将平定苗乱作为当时最重要的事情,“苗疆用兵,乃目前第一要务。”
当时,朝廷的许多大臣攻击鄂尔泰,主张停止改土归流,甚至提出放弃“苗疆”,实际上雍正晚年也有过放弃苗疆的想法。
乾隆大不以为然!
他首先将主张放弃苗疆的大臣张照拿下,表现出要平定苗疆的决心。随后,乾隆任用湖广总督张广泗总理苗疆事务,并将平叛不力的元展成、董芳、哈元生等革职拿问。
当年十二月,张广泗在凯里兵分三路挺进苗疆,总兵力达到了1.2万人。随后,三路清军以围攻的方式对清江(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发动了进攻。
清军在年底攻破了几十个较大的苗寨,苗军伤亡惨重。至1736年三月,清军已经攻破了200座苗寨,苗王包利被迫退守雷公山。
雷公山盘亘数百里,地势崎岖、森林密布。苗王包利将雷公山的道路挖断,以图据守。张广泗则扼守各个路口,四面搜剿。
到四月,包利被俘,苗民士气大落。五月,清军结束了雷公山之战。九月,清军平定了整个苗疆。
平定苗乱后,乾隆下令“永除新疆苗赋”(此处的“新疆”指黔东南苗疆)。
此外,清军还在1747和1771年,两次发起了著名的“大小金川之战”,不惜斥巨资,动用最精锐的索伦、健锐营官兵,彻底征服了川西最强大的藏族土司——大金与小金。
大小金川地区的土司碉楼
从而在中原王朝几千年的历史上第一次掌控了嘉绒藏区,为彻底征服西藏奠定了基础。大小金川东距成都不过百里,是进藏的咽喉要道。
1795年,乾隆六十年正月,贵州、湘西的苗疆再次发生大规模暴乱。以松桃石柳邓、凤凰吴天半、乾州吴八月等为首的苗民发动起义。乾隆帝派福康安率大军围剿,苗军屡战失利。苗民首领吴八月被俘。
1796年,一代名将福康安积劳成疾,病逝于军中。九月,新任清军统帅,由乾隆朝第一猛将海兰察一手带出来的索伦悍将额勒登保兵分四路,进攻平陇,经过3个月的激战,苗疆之乱被彻底平定。
题外话:乾隆帝给他儿子嘉庆留下了一批悍将,其中的额勒登保、德楞泰、勒保被称为嘉庆朝军事上的“三驾马车”。
福康安平苗图
根据统计,雍正、乾隆年间一共废除了上百个土司。雍正、乾隆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在中国边疆治理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在政治上,大量的土司被革除,土地纳入中央的直接管辖,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在经济上,大量的土地被开发出来,人口增加,使得西南地区的经济从蛮荒状态走向繁荣。
通过“改土归流”,许多土司占有的土地被重新分配给当地百姓,缓和了激烈的社会矛盾。
例如东川一带,土司占有“膏腴四百里无人敢垦”,土地分配后,“屯田东川,岁收二万石”。
国家又将美洲传来的高产作物,如玉米、甘薯等在西南推广种植,加速了土地的开发利用。
在文化上,清朝在各府州县设置学校。
康熙年间,在云南建立99所学校,而雍正年间更是建立了148所。
大规模的学校、书院设置,加速了汉文化、儒家文化在西南地区的传播,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另外,清朝还在西南地区革除陋习,禁止仇杀、抢掠人畜财物、杀牲,一些部落的原始社会习俗也被废除。
当然,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强制当地的人们剃发,禁止火葬;强制推行汉文化,强迫当地少数民族改汉姓,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民族矛盾。
但是,瑕不掩瑜,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雍正、乾隆父子大力推行的“改土归流”国策还是名副其实地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可谓利在千秋之举!(作者:高天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