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太子胤礽有治国之韬略,善于理政、才能超拔、文武双全,并非烂泥扶不上墙。
胤礽是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后一位公开册立的太子,胤礽会被废,无非是他的势力对康熙皇权具有挑战性,也是皇帝与储君之间,父亲和儿子之间天然不可调和的矛盾。
胤礽本有一个哥哥,但早夭,所以胤礽成了康熙皇帝的嫡长子,也是康熙唯一的嫡子,生母是康熙帝的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在胤礽刚刚出生两个时辰,赫舍里氏遭遇难产去世,赫舍里是康熙皇帝的原配皇后,和康熙感情甚笃,赫舍里的去世,康熙对此大为悲恸。
所以康熙把对爱妻的思念,全都加在了胤礽身上,在胤礽刚满周岁时就将他册封为皇太子,成为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位太子,胤礽当太子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胤礽的一生,大致有三个阶段:幼年和青少年
幼年就立储君了,无疑就是未来的皇帝,所以康熙下苦心去栽培。
幼年时期的胤礽,非常聪明的,文武兼备,自幼便深得康熙皇帝喜爱,胤礽的表现也确实很好,满文汉文皆通、弓马骑射都不错,五岁就随康熙射猎,还射获一鹿五兔。
康熙对胤礽的父爱超过了其他皇子总和,有一次,胤礽染上了天花,天花在当时是很难治愈的病,九死一生。为此康熙爱子心切,直接放下了手中公务,一直陪在胤礽这个儿子身边,直至胤礽大病痊愈。
胤礽从小聪颖好学,胤礽六岁以前,康熙“亲教之读书”,十二岁读完四书五经,可见,胤礽幼小就勤学苦练,他的学问和武备都是很出色的。
康熙对他的栽培下了不少苦心,极为地疼爱他。父子俩人的关系也是特别好,并且经常代替父皇参加祭天的活动,他的出色表现,颇得康熙满意。
康熙很重视对胤礽的教育,特意为太子胤礽选择了名儒李光地、张英、熊赐履,还有著名理学家汤斌等担任胤礽老师。
后来,从康熙三十四年出征开始,胤礽多次监国,康熙亲征准葛尔,在塞外时候,都让皇太子胤礽坐镇京师处理朝政,胤礽的表现也没有让父亲失望,等康熙帝归来,“举朝皆称皇太子之善”,那时胤礽仅二十二岁,康熙也多次夸奖胤礽。
让康熙和胤礽第一次出现隔阂,是在康熙二十九年,康熙出征准葛尔期间,因生病太想念太子了,于是谕旨太子胤礽和老三胤祉前来探望。太子胤礽似乎对父亲病情漠不关心,毫无关切之意,胤礽不孝的表现,让康熙很不满。
所以康熙把胤礽赶回北京,此事让康熙十分地在意,始终难以释怀,到十几年后第一次废太子时,康熙还提过。那一年胤礽仅仅只有16岁,也是父子之间第一次感情出现了裂痕。
而此事,并没有让康熙改变对胤礽的纵容,所以胤礽的性格越来越乖谬,脾气也越来暴躁,经常做一些违法行为,所以胤礽自然就成为反对派的靶子。
皇子们明争暗斗已经悄然拉开
后来康熙诸子渐渐长大,康熙首次册封皇子爵位,是康熙三十七年,不但给他们分拨佐领,各自有属下之人派遣,并安排皇子们参政。
而受封的所有诸皇子,康熙都让他们能参与国家政务,而在儿子们参政之后,都各自暗中开始培养自己的党羽势力,诸皇子的明争暗斗已经悄然拉开。
康熙四十二年,索额图结党私营被囚死在牢里,索额图死后,罪名被扩大“密谋大事”。康熙本来想借此事,让胤礽吸取教训,而不但没有,还让胤礽怀恨在心,让他们父子之间又多了一层缝隙,一旦缝隙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
康熙四十七年,木兰秋闱中,大阿哥胤禔向康熙诬告太子的各种劣迹,说太子胤礽举止异常,行为不端,康熙知道后直接迁怒太子胤礽。
而随行的皇十八子胤祄突然病倒,康熙见状十分担心,但看太子当哥哥的都无动于衷,太子的表现,让康熙想起十多年前。于是,康熙大为斥责胤礽:当年我生病,你漠不关心,那时念你年幼无知,没有指责你。如今你都34岁的人了,面对病重的兄弟竟然没有上心,实在是太无情。”
太子面对康熙的斥责,并没有反省的自己还顶撞了康熙。于是,康熙下令回京,在途中康熙发现胤礽夜间在他的帐篷边转悠窥伺御帐,认为胤礽有篡逆图谋,有弑君之心,康熙当机立断,以勾结索额图党羽为由,对胤礽采取惩罚,这也是胤礽首次被废的原因。
胤礽被废除后,各个兄弟对皇位虎视眈眈,诸皇子立即掀起了夺位大战,大阿哥胤褆勾结巫师“魇魅”胤礽被三阿哥揭发后,康熙震怒,把大阿哥胤褆永久圈禁。
经过这事,康熙回头想想太子胤礽举止异常之事,认为是“魇魅”导致。
所以第二年,康熙复立胤礽太子之位。胤礽复立之后与康熙的关系开始渐渐回暖,康熙更是顾及往日父子感情,对以前之事不再追究。
胤礽二度被废
但好景不长,胤礽经过一次冷宫后,不仅没有收敛自己行为,还加变本加厉的拉拢党羽,大有不轨之意,彻底让康熙失望,胤礽二度被废太子,是因为“会饮结党案”,而且还给他加几条罪状:
“暴虐无所不为,不知忠孝,不识廉耻,行事乖戾,有不可言者。”说胤礽的这些行为之罪,是得“狂疾”所致。
而胤礽虽然有种种的失误和任性,但是在治国上还是很有建树的,他的能力上还是得到过康熙的肯定,所以康熙在废太子的诏书中依然承认,胤礽的“学问材技,具有可观。”
胤礽作为太子,必然会参政,康熙又多次让他监国,他的周边势力肯定慢慢形成,这样就造就了父子之前的皇权不可调和的局面。康熙对于皇子们的定位是品德兼忠孝,希望儿子都能成为“内襄政本,外领师干”来拥护皇权。
可实际上,诸位儿子参政以后,各自形成政治势力,野心也随之澎湃,太子始终处于明枪暗箭伤害当中,这股外部力量直接威胁到了太子之位,让他无处可躲,惶恐至极。
在残酷的宫廷政治斗争中,太子胤礽是无法控制的,连康熙皇帝都无能为力,各个势力之间斗争愈演愈烈,所以朝中形成两大政治势力,一个拥护皇太子势力,一个反皇太子势力。
皇太子两次被废,只不过是在政治斗争中两次失败而已,所以让康熙也明白一个道理:无论被立为太子,都会成为下一个枪靶子,胤礽的前车之鉴,所以不再立太子。
所以在历史上的胤礽,学识出众,能力超拔,太子胤礽并非像电视上说贪图享乐无德无能之辈,才被黜废的。要说胤礽的惨剧,应该跟他的身份有关。
其一,他的身份是兄弟们夺嫡路上的障碍,成为眾矢之,康熙一群如狼似虎的儿子,各怀鬼胎,明枪暗箭,一个人防守一群人的攻击,很难做到滴水不漏,太子胤礽不倒,其他兄弟没机会啊。
其二,让康熙最不能容忍,不可饶恕的是“不法祖德,不听朕训”,就是太子胤礽不遵守祖宗发度,不仅不听康熙的话,还不孝顺。
其三,皇权和储君之间的天然矛盾,加上胤礽也不是一个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人,导致有觊觎之心的兄弟有机可乘。
结语
对于胤礽的栽培,康熙是下一番苦心,太子也不负期望,少年时文武兼备、骑射皆精、能力超拔,康熙又多次胤礽储君身份监国,自然有人会早早“押宝”站太子胤礽这边,当胤礽势力达到一定规模时,康熙自然就会觉得皇权受到挑战了。所以最终导致太子胤礽的两立两废,无非就是残酷的政治斗争,皇权和储君之间天然矛盾。
—END—